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淮省

    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淮省 (第3/3页)

本该被李植抛弃的两班贵族文人又重新进入了政府部门,成为了临时的公务员。

    这让李植感到有些被动好不容易从两班贵族手上吞并朝鲜,最后却还要依赖这些人治国。这些两班贵族子弟都是儒家文人,势必将儒家那一套东西带进朝鲜省崭新的官场,甚至改变李植一力倡导的公德文化。

    但朝鲜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最严重的是新得的江淮省。

    人口近两千万人的江淮省需要的官员和公务员是以十万计的,少说要四十万人。这种人手上的严重不足,让李植有种无米下锅的窘迫感。

    洪承畴坐在王府三殿的下首,拱手说道:“王爷,如今之际,想用我一镇六省培养的中学生管理领地已经不可能。只能在官员的位置使用中学毕业生,而在基层启用识字的儒生进行最基本的管理。”

    听到洪承畴的话,郑开成摇头说道:“不妥!这样操作有很多问题。首先刚毕业的中学生没有在基层锻炼直接做官,十分不妥。官员什么都不懂,容易被基层的儒生欺瞒,一个决策做错了就要连累一乡一镇几千人几年的时间。”

    顿了顿,郑开成又说道:“而且在基层全用儒生做公务员,也实在是危险。一切制度能否得到遵守维护,最关键的还是人。如果衙门里除了官员全是儒生,最终儒生的那一套东西就会替代王爷的公德,主导衙门的文化。”

    “恐怕到时候我们江淮省的衙门,讲究的还是忠孝仁义。”

    李植听了郑开成的话,皱了皱眉头。

    忠孝仁义这种东西,说到底就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的私德。这种私德文化发展下去,就是结党营私官官相护,甚至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如果李植让儒生成为江淮省政府的主流,恐怕自己治下的江淮省和士绅治下的南直隶不会有什么区别。

    如果基层全是儒生,在儒生的影响下,恐怕自己苦心培养的中学毕业生也会渐渐忘记什么是公德。

    全用儒生做公务员,不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李植在王座前来回走了几步,沉吟说道:“如今中学毕业生不足,靠学校教育没法征募足够的公务员,那就只能启用公务员考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