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铁芯铜体大炮

    第七十八章 铁芯铜体大炮 (第1/3页)

火炮作坊失败了几次,最后在李植的指导下,用了二十天时间摸索出了技术,成功使用铁坯造出了铜炮。这种新方法造出的铜炮炮身上没有蜂窝气孔,质量要远远好于泥坯铸造的铜炮,不但提高了铸炮的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成品炮的炸镗概率。

    而且用铁坯铸炮铁坯可以重复使用,省却了铸模时间,铸炮速度大大加快了,三天就能铸造一门铜炮。

    不过李植不满足于此,李植又让匠人们铸造铁芯铜体大炮。所谓铁芯铜体大炮就是先用生铁铸造炮芯,待炮芯冷却后用铸模包裹炮芯,在铸模中炮芯外面浇铸一层青铜。

    这种造炮方法是明末中国的一项发明,可惜在原先的历史上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明末中国的铸造技术并不落后于西方。明廷和后金长期的战争中产生了对先进武器的需求,铁芯铜体大炮便应运而生。这种新式火炮能以较少的材料承受较高的膛压,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时生铁熔点较高耐磨性较好,因此这种技术提高了火炮的寿命。不仅如此,因为青铜较为昂贵,铁芯铜体炮节约了用铜,还降低了铸炮成本。

    李植让炮匠们按这种方法摸索、制造火炮。

    李植选择的第一种野战火炮是这个年代的米宁轻型长炮,这是一种84毫米口径,使用六磅炮弹,炮身长两米的前膛炮。这种火炮的直射距离是400米,最大抛射射程3200米,标准炮重900斤。不过李植使用铁芯铜体技术铸炮,炮重可能可以下降不少。

    选择这种火炮的原因是火炮的重量和口径都比较适合。李植以后面对的战斗大多数都是和步兵骑兵混合的敌人进行野战。无论是东北的后金还是西北的流贼都擅长野战,较少在坚城中死守。李植不需要能够摧毁敌人要塞的重炮,而是需要能够配合步枪兵野战的轻型火炮。

    这样的需求下,六磅炮就比较适合了。

    九百斤的火炮还能用铁芯铜体技术改造得更轻一些,这样可以用马车拖拉,运输也比较方便。

    炮匠们要进行各种试验制造,到造出符合李植要求的成品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李植又去天0津雇佣了五个铁匠到范家庄,让他们给五个炮匠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