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长城之辩

    第三百六十一章 长城之辩 (第2/3页)

,于骊山亦有七十万人修筑。”听完蒙恬的叙述,子婴淡淡的说了一句话。

    细细算来,大秦虽强,然而但是南北用兵加上骊山陵墓的修建之徒,还有数不尽的后勤补给人员,同时动用的人员高达上百万!

    哪怕在如今上百万人的耗费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何况在这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秦代了。

    更何况子婴清楚,再过两年阿房宫开始修筑,所征发的劳工亦是不下数十万。

    虽然子婴知道,若是蒙恬这封奏章若是上达天听的,始皇帝定然会同意蒙恬的请求,然而刚刚经过了战国末年诸国混战的大秦,已经实在是禁不住折腾了。

    大秦的百姓,在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下,现在过得甚至还不如未统一之前。

    始皇在时,凭借着一统六国的极高威望,还能够震慑四方,等始皇一死,就是群雄乱舞的时代了。

    能够保留一份民力,让老百姓有活下去的希望,说不定便可以避免乱世的产生。

    就连后世的司马迁也说过: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在太史公看来,并不是不可以修筑长城,而是修筑的时机不对,秦初天下未定,百姓孤苦,此刻更需要做的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压榨早就已经不多的民力,去修筑宏伟的长城。

    汉王朝大规模修筑长城也是在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在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子婴的态度和太史公又有所不同,不是现在不适合修筑,而是根本不需修筑。

    “秦王,修筑长城可是利在千秋之举阿!”子婴话中的意思,蒙恬自然听了出来,急急反驳道。

    “但若是匈奴日后无力南下呢?”子婴反问道。

    “这怎么可能,北地胡人桀骜不逊,已为祸中原数百年,每当牲畜衰减就定然会南下劫掠,有怎么会无力南下。”蒙恬下意识地说道。

    “长城不过是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