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第2/3页)

这么来的吗,不管是商人还是传教士,凡是那个时代来到中国的,回去之后都会绘声绘色的跟朋友吹嘘中国的富庶。

    这其中有真实的成分,当时的欧洲确实不如中国,当时的欧洲也没有下水道,没有长途输水管,也不讲个人卫生,英国皇室出行后的旅店里到处拉的都是粪便,相应的洋人当时能看到的无论是江南的水乡,还是广東的珠三角,都是相对富庶的鱼米之乡。

    这其中当然也有夸张的成份。比如在北亰传教的汤若望等传教士,在回给罗马教廷的信中,一面褒奖中国,一面说中国人虽然不是上帝的信徒,但也不能算异教徒,他告诉西方说中国人是无信者,但却严格按照上帝的教义在行事,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知道上帝,可是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上帝的教导。他们这些传教士,完全否认中国人有信仰,介绍儒教说这不是一种宗教,而对佛教这样的宗教,他们完全忽视了。

    传教士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如果不好,中国人如果拥有强烈的信仰,他们担心教廷不会在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可问题是,这些人传回去的信息,为什么普通人会相信,他们会认为中国真的那么好,普通人也就罢了,连伏尔泰这样的大哲学家也跟着起哄,足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真的是把中国当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显然中国既没有他们后来说的那么差,也没有中国热时期说的那么好,中国就是中国,不是天堂,真实存在,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

    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发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