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悟道一生

    第三节 悟道一生 (第1/3页)

怎样看待语言的这个问题比语言的存在本身会更重要。

    这之中有重新认识语言这个工具的命题。比如说有人谈语言都是华而不实;有人认为语言有真挚的一面。

    言出必有论,人类有史以来增加的语言文字都是可以能够拿作议论的,文学在争执中前行!中国文史也是口水战的历史,辩论显露价值。前人撰文常常以论语、杂谈为文题显著。

    “善恶自有论说。”中国俗语常言。

    这本书以论说出发的初衷是为了增加议论的砝码。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争议的焦点,随此再一次聚焦,引过来进入中心,探讨传统文化是什么与传统文化是怎样由来的,这个问题不陌生,然而从来没有更深入索悉过。

    举个例子说明,《老子五千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直面解白:解决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这种解释途径不一定能解释到真知。

    难就是难!不能又是称为易了,因为“难”是由源于“易”相对来说的。图难是为了更容易的解决事情,天下的难事必作于易。有人说看不懂《易经》是因为得意而忘象。天下的大事是细小支持的,前世圣贤们以奇偶创立八卦,分析易爻,顺于自然成就而不贪图大贡献终于没有任何难事了。

    轻易断言的事就会受到寡信,老聃试图说明用难易相生阐明《易经》为何要用难象论事情。难的事情都能解决了,容易的一切事情都会不在话下。这样论说的“五千言”与更前文化也挂上了钩,探嗅出前人的文题味觉。

    要想很多事情皆很容易的去获得成功,又必返回到很难叙述、很难领会的境地。说者涉难,听到亦难,最终是要攻克说难。说难这样的事情会真实存在!畏于龙首之逆鳞,进退方寸玄虚,说出的话也含词难辨了。

    浊之有清,清之有浊,幽循巧巧谓之能说。说也有了艺术,进退腾挪只为达的。讲理揭示事情追究来龙去脉,就看先师要对我说出什么话,我的关键是要看出来他也说了些什么。

    老聃的文言前后铺垫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