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论治

    第十三节 论治 (第3/3页)

难于理解。那么,我就反问了老聃为何又“润物细无声”洋洋洒洒八十一章的论述呢?我的看法是这一章的隐喻太多了,评价权贵、评价世俗、及至评价历史概貌。并非是说讲追求那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圣人之道”。那时当朝的周穆王对老聃的影响很大。

    天下秘笈源于老聃,最真诚的诠释!!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要想确立仁义必须毁坏大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道徒形象显现出来,也可能是无法认识大道。要么说大道在毁坏中,大道能毁坏?大道必须废除彰显仁义?大道为何物?再探讨探讨!更深的想人类要求永存必需毁坏大道、认识大道?更高的层面讲认识整个自然的情形是如何?现在只可讲我们仍在不知道中。无辩无进步所以继续论说下去。

    当大道叙不清,用意向去“爱人”、“诚义”诠释生活;当文字之文明产生成了体系,大伪传谣成便利整理成册;当六亲不和,就将出现匡正五服之中内亲、外亲称谓的名贤;当朝野帝君昏乱,彰显的铮铮忠臣尤为重要!英雄出于乱世,澎湃热血实现价值。

    果然后来历史上的诸子百家的论说言尚相抵,百十年后献籍理论互相扯皮。文字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全世界各民族的信仰渐渐显露,有的成为宗教体系延续下来。一九九九年人类大劫难不就成了世界最大的谎言了吗?一些上古神话有几分真实?有多可信度?也许讲述者讲着讲着讲着就自感不信了。

    爱人与诚义也是人们崇尚的信条。也许你爱了人不知为何爱的人;也许你诚义了对人,不知为何诚义的。所以要么得到正的结果爱人获得赞誉、诚义取得尊重,也会得到另一种结果爱人尝到苦涩、诚义遭遇了背信。“爱人”与“诚义”是美好的品德,人人都向往。关键是在有人博爱地去背叛;用特忠地有失公允,自己尚可原谅自己,能看到别人的不原谅吗?

    慈母多败儿。你用慈我立孝,各人看到各人观点的重要,各持己见家庭也难以和睦。兄弟姐妹在家庭争执上树立的观念不同就在慈孝上。

    天下征战,介之推能够割股饲君,够忠臣了不?!天下平定,介之推却遗弃了帝君,背上老母隐居绵山,而被当朝利用战荒的手段烧死在大柳树洞里。清明时节人们自发的插柳、寒食缅怀古人,古有考证清明节那是介之推忠孝双绝载入青史的日子。

    再说大道,还有一层人类永远生存发展之路。这是相当复杂的天文问题,将建立在后面的不断累述更高层次的探讨中。

    天下秘笈源于老聃,最真诚的诠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