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节 戏说人生

    第一百三十三节 戏说人生 (第2/3页)

事情自然就出现了亟待的辩论。

    “不言之教”的倡议是更加艺术化的事情,是教育了且完全实施,却是在“妙不可言”之教中的。能够真正启发让学生无底线地探索下去,这样的事如何才能办成?

    人生的象比底片,是一个苦苦奋斗求取的过程。“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古人亦有说之。怎样从中不断地再去解脱呢?道、佛、儒皆有对此所解释。

    佛教的话语启示到我们:生命之人皆有苦恼!且不论一生自然现象的苦生老病死无法摆脱,单单在日常生活中的就有诸多烦恼、苦闷。在多为思想想不开的方面,取舍在左右改变中摇摆!

    无执、不嗜欲能够脱离苦海吗?若要深究什么道理,就要问问道是什么。“道”是什么呢?至今不去深究的人也难以了解明白!

    同与道,道亦得之,不需回答。倘若固执于回答了,大家便索然无味。鬼谷子曾说:圣人无所给而无不给;无所言而无不明;无所为而无不作。否则,“井为仁,焉学而陷乎?”的怪圈中永远爬不出来!

    道之为物,生之有苦吗?生也苦之,佛教首先认为人生是苦,万丈红尘何须驻足,在人群之中活着的人类太痴贪无厌了;心念未静,这样的事情绝难解决;挣脱如此贪网,一场红楼怨梦。结局,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人与生俱来生出的弱点和本性在交织挣扎。

    因为诸般问题无法解决,其实佛教中之所以说以“苦”概括人生,并不是不承认生活中很多快乐。但这些快乐往往稍纵即逝不值一提,只能说是虚浮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真正“象比底片”。

    谁最优秀?生活在凡尘世间需要深刻的思索辨别。

    在我们的生命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化着。位高权重的,有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竞憎同水火;合家欢聚的,随时可有曲终离散;寿比南山的,终了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着,变化就有可能会带来痛苦,若都思索起来愁苦不堪,人生的真谛便在于思索顺应变化的取舍中。

    懂得人生不应该有实质的真相,有了真相人们就会忘记再追索,始终处在初级门庭之外徘徊。实际这样的认识,对于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不敢认为它是快乐的,也不敢认为它是苦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就看自己如何开胃尝试吧。

    识尽诸苦,悟境极乐。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人身受身不由己七方面中的诸般之苦,才开始思考怎么样根除痛苦。知曰为智,只有了解了各种痛苦的情形才能够说得上解脱之词。解脱的光明之路,却建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