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六章 接应的人选

    第八七六章 接应的人选 (第2/3页)

征求你的意见。你虽提过擅长骑马,但大病初愈,再从京师到山海关,这一程路不算很远,但也不算近,更重要的是,路上未必就太平。你若是愿意,我就推荐你。你若不愿意,我就让王学曾去。”

    这要是换成刚进都察院正跃跃欲试的那会儿,王继光面对这么一桩事情,第一反应肯定是思量这天上掉一件重要差事砸在自己脑门上,那是不是有问题,然后则是考虑是否汪孚林又给自己下套,可现如今他几乎根本就用不着细想。他直接点了点头,爽快地答应道:“掌道大人放心,我的病已经都好了,否则哪怕是为了自己将来着想,我也会听朱太医的,好好在家里静养。广东道就我年纪最小,我不去谁去?”

    对于王继光的这话,汪孚林没有评点。其实当初最适合去辽东的本来不是光懋,而是他,可他既然已经知道这场大捷也许是个烂摊子,实在是懒得再和李家父子扯皮,就索性由得自告奋勇的光懋出马,却把程乃轩塞了过去。如今光懋一去就揪出一个漏网之鱼来,他哪里会相信事情就这么巧?要知道,李成梁固然将辽东经营成了自己的后花园,但就和从前有个巡按御史刘台看不惯一样,现在也未必就真的是铁桶一片。

    可是,该提醒的话,他还是不吝提醒一下王继光。

    “路上你不用太赶,却也不能太慢。这件事锦衣卫也会派人跟着你一起去。”看到王继光先是讶然,紧跟着便眉头紧皱,汪孚林就沉声说道,“这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冯公公和首辅大人的意思,你明白吗?所以,这不是商量,是已经定下来不容改变的决定。但是,你是都察院正式的监察御史,不用和那些锦衣卫客气,要知道此行以你为主,他们不管官职是不是比你高,都得听你的。”

    这一次,王继光立刻眉头舒展了开来。虽说厂卫素来是文官颇为痛恨的对象,但只要是顾念名声的文官们,在这些家伙面前都不会露出任何怯意。而且,既然有以自己为主这种名分,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什么了。他也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要是堂堂监察御史竟然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震动天下的大事,整个士林都会翻天的。比较麻烦的,反而是那个光懋派人送进京城的俘虏死活而已!

    “掌道大人可否告知,锦衣卫此次领头的人是谁?”

    “锦衣卫打头的是理刑百户郭宝,我之前在三法司理刑时,和他打过好几次交道。这人还算谨小慎微,你不用担心他会仗着自己在北镇抚司的职司,对你指手画脚。”

    虽说之前他让刘勃去向陈梁打听,发现锦衣卫对辽东之事也不大了解,毕竟锦衣卫十三司是设在十三布政司,辽东都司是个军管之地,并不设锦衣卫的分支机构,但此次是郭宝亲自出马,他在稍稍放心的同时,却不得不顾虑另外一个后果。

    因为郭宝只要知道这次都察院派出去的人是广东道的监察御史,绝对会一心一意配合。然而,只要此行出问题,王继光和郭宝就会一块折进去,这就意味着他连做了两桩赔本买卖!

    汪孚林心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之后,就又加重了语气说道:“北直隶境内从京师到山海关,是从明初沿用到现在的驿道,和某些商人常走的天津到北塘、开平中屯卫、滦州、昌黎、山海关,这条要经过很多城池的通衢大道却不相同,所经之处大多数都是驿站。我再给你一个人,你带上他,在路过蓟州渔阳驿的时候,让他去给三屯营蓟镇戚大帅送一封信。”

    见王继光只是略一思忖,就什么都没问,直接答应了下来,汪孚林却进一步解释道:“光懋和程乃轩既然已经去了辽东,自然表示朝廷对那场大捷有所疑问,李成梁是最最明智的人,应当知道这时候与其捂盖子,还不如把事情解释清楚,横竖他也是因为下头报捷,这才往朝中报捷,并不是他自己杀降冒功,顶了天一个失察处分。但如果是你要押解的这个人,却在你于山海关接手之后,在蓟镇的范围之内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