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历史之中

    440 历史之中 (第2/3页)

那些方面才是修罗战场。

    综上,三溪论证实际就是在讨论两个问题。

    一,该不该修。

    二,如何修。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在长达几年的论战中,发散出了无数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兴建如此规模的大坝是一件何其难的事情,有谁能说从头到尾能规划一切?技术上的多样性,人员上的复杂性。无疑会让这个论证越论越乱,越论越黄。

    可神奇的是,这次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还真的要出定论了,美周郎没做成的事,距离开工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脑子清醒,学术全面。且心无旁骛的论证组长。

    需知,即便是支持的人。支持的方案各不相同。

    即便是反对的人,反对的要点也各有千秋。

    就拿初期讨论的方案来说,有的只赞成蓄水位不超过160米,有的认为可以170米,180米。反对的人也分情况,有的不是绝对反对。只是不赞成近期修,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造就了史上第一混乱的论证局面。

    有幸,论证组长头脑清醒万分,他深知这种事争下去。十年也没完的,无论对错,必须要先将地基打死了再盖楼。在他的组织下,各类争端被总结分类为六个大方案,经过讨论论证甚至投票,综合决出一个代表方案,之后各专题小组以此为基进行论证。

    令人头皮发麻的混乱局面,这才终于摘出了一个小线头。

    而现在,整条线已经梳理清楚了,张逸夫端坐于分会场中,看着周围这一批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家伙们,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论证,同时心中也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张逸夫所在的分会场全称为“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组”,像老邹那样简称为发输电组比较方便。在这最后一次论证中,30余名专家并非全部在场,据老邹所述,有两位已经在论证过程中去世了,但他们的名字和意见必然会永远留在这里。

    发输电组专家组长岳云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