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小丑

    第四百六十一章 小丑 (第2/3页)

作用。

    在原著第21章里,天堂上的苏茜回忆起了她和雷的初吻也是唯一的吻。其实那时候她内心非常忐忑,原著这么写的:“我怕我们的初吻不像别人描述得那么好。说得明白一点,我怕自己不够好,我怕献上初吻之后,他不但不会爱上我,反而会甩了我。”

    苏茜想起了有一天,她和外婆通电话谈起了初吻。

    “初吻是天注定的。”外婆先作了定义,然后谈起自己的初吻,她的初吻就不浪漫了,是个大人,一个朋友的爸爸。但她说除了那个吻,她和那个男人没有生别的。也许只是说给苏茜听。最后她问苏茜:“有哪个男孩想吻你吗?”

    【爸妈都没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我现在才知道他们心里早就有数,他们早就在我背后偷偷地交换会心的微笑。

    我咽了一口口水,犹豫地说:“有。”

    “他叫什么名字?”

    “雷。”

    “你喜欢他吗?

    “喜欢。”

    “这么说,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我怕我不够好。”

    “苏茜?”

    “什么?”

    “小宝贝啊,好好玩吧。”】

    这一段写清楚了外婆,她抽烟、喝酒、嬉皮,年轻的时候不是省油灯,老了同样不是。苏茜妈妈阿比盖尔很烦她,但什么似乎都击不倒这个女人,似乎她就不会悲伤痛苦,丈夫外遇不行,苏茜离世也不行。

    她总是很有道理,都是些听着粗俗的生活真理。她是每个人的导师,沙蒙家能从悲痛中振作起来的粘合剂。

    在原著漫长的故事中,这个人物又是立体多面的,失去苏茜她并非不痛苦,只是她不能再增添这个破碎家庭的压力,她要做的是努力把女儿拉回正轨、让女婿走出阴霾、让琳茜和巴克利健康快乐的长大。

    可以让人慢慢品读,长篇幅也使得外婆的小丑作用不会唐突。但是改编成电影,又不是外婆做主角,她就不得不变成更加功能的脸谱人物,其一是导师,其二是小丑。

    为什么外婆必须存在?因为t1b这个悲剧必须要有一个小丑型的导师。

    所谓的小丑,就是所产生的作用不同于悲剧主基调的人物,通常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为故事带来欢笑、轻松等的其它气氛,从而缓和观众的神经,也对悲剧的气氛和主题进行反衬和启示。

    以莎士比亚的悲剧来说,主要有两种小丑。

    一种是《汉姆莱脱》中的墓地的两位掘墓人,在墓地这种地方,在进行掘墓这种事,汉姆莱脱和他们的交谈却句句幽默,但还是围绕着自杀、法律、宗教等严肃话题来展开。这让阴暗的故事多了些明快,也给汉姆莱脱之后看到骷髅而感慨人生无常、有了看淡生死的心理转折做了重要铺垫。

    这里的两位小丑的作用是轻缓的,观众并不会得到完全的放松。

    而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里,在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死之前,一个憨厚纯朴的乡下人带着一篮无花果一定要给女王陛下送礼,女王让卫士把小丑带进来后,就是一场彻底的欢笑场面。这个额头刻着“我是小丑”的人物产生的喜剧效果明显、强烈、毫无保留,让观众暂时抛开了整出悲剧,完全放松下来,接着克莉奥佩特拉的死亡也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心碎。

    这两种小丑,前者是消极型,后者是积极型,都对悲剧的气氛起到不同程度的喜剧调和,却没有伤害整个故事的悲伤。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同样是个小丑人物。

    全世界的故事中所有这些小丑,总是会带来一种中立的视角,让观众暂时抽身出来旁观故事,这些小丑往往都会得到不同于主线悲剧结局的喜剧结局。因为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安慰、补充和启,使观众对故事有了创作者想要他们认识到的认识。

    叶惟不是第一次处理小丑角色了。

    1ms的爷爷不算小丑,黑色幽默属于喜剧范畴;ss中贝瑟尼的青少年导师莎拉-希尔是个积极型的小丑导师,每次出场都会产生完全积极的温暖和欢笑。就算只是看着梅丽莎-麦卡西,都会被她逗笑。

    外婆在t1b电影故事中应该设为什么类型的小丑?

    在那天圆桌会议上,杰克逊和斯皮尔伯格都认为积极型更好。他们的意思是这个故事开场太伤了,一般悲剧的彻底痛苦生在**或结局,t1b是在第一幕转折点,恐怕观众们承受不了那么久。

    而且如果是消极小丑,也许影片完了,观众们都没有一种这群人物已经恢复过来、自己已经恢复过来的感觉。很可能会是更加伤心,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个荒诞的小丑在故作坚强地安慰他们,而不是他们被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自然地感染。

    这就失去了信服力,导致银幕内外都没有恢复,第二幕就会越显得漫长、沉闷、烦躁,第三幕让人打不起精神,就算不提前退场,观众们最终的评价都会是“难以忍受”。

    杰克逊还有个导演想法,使用一个蒙太奇表现外婆马里马哈的帮助沙蒙家振作,把她的欢乐、积极的力量全部给予观众,为蒙太奇配上一轻摇滚就最好了。

    不行!叶惟都不知道杰克逊究竟是想害他,还是脑子进了脂肪?外婆一定要是消极型的小丑!

    这就像原著中外婆和苏茜谈初吻,她带去的并不是百分百的积极力量,她甚至谈起她和“麦格汉先生”的那个吻的美妙。实际上这里是个消极的耐人寻味的反衬:“明知这样不对,但感觉真的妙极了,最起码我很喜欢”的外婆活得好好的,“我怕我不够好”的苏茜14岁就死了。

    苏茜太好了,她才会同情哈维先生孤僻,而被他骗进地洞。假如哈维先生想对14岁的外婆下手,只会得到一句:“我对你没有兴趣,老变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