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茶酒文化

    第二章茶酒文化 (第1/3页)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一年之计在于吃,如果说世间美味甄乾最喜欢吃什么,非张牙舞爪的河蟹莫属。

    唐朝的酒很淡,动辄“会须一饮三百杯”、“莫厌狂歌酒百杯”,固然有诗人的夸张成分,但其实背后也透露了一个事实……唐朝的酒,受限于酿造工艺,普遍度数不高。没办法,蒸馏酿酒法要在唐以后的宋元之计才发明出来。当时酿酒主要是靠酒曲然后谷物自然发酵而成,更像是现代的黄酒。甄乾虽然不可能喝三百杯,几十杯还是不在话下。

    甄乾想告诉那些穿越者,穿越是一个技术活,更要有一个好胃口,尤其是穿越到唐代……,不明白请听我慢慢道来。

    唐代的酿酒工艺很简单,通常是取粮食(主要是米)、水、酒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装入大瓮中密封,等待发酵完成。发酵时间往往从几天到几月不等。差不多时间了,撒上石灰……里面还有微生物呢,要继续发酵酒容易酸了,撒石灰就为了结束发酵过程。

    这么弄出来短期发酵的酒,最大的特点,大约就是浊了……没错,浊酒说的就是这种酒。要是不挑嘴,简单过滤下就能喝。这种浊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点发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再如李白所说“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会在很多当时文艺作品看到作者用绿来形容酒。没办法,还是因为酿酒工艺的问题,酒曲品质难以保证,往往混杂了其他的微生物,酿造过程中酒就绿了。

    再说口感,现代人第一次喝酒,往往都是……辣,但唐朝人估计没有这种感受,因为唐代的酒,往往是甜的,在诗文里,诗人们也经常用饧、饴(饧是唐朝时的一种甜味调料,相当于唐时的糖,饴也是一种麦芽糖浆)等来比喻酒,比如高骈的“花枝如火酒如饧”、刘禹锡的“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等等。这也是因为工艺的问题,导致发酵的时候谷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也糖化了,这也让唐时的酒粘稠度很高,“绿饧粘盏杓”。

    当然,这种绿色、度数低、浑浊、甜味,粘稠的酒就是当时最常见、随手可得的酒。也是被描写最多的酒,当然有低端的,就有高端的。

    刚刚的浊酒出来了,要不心急,就先加热一下,彻底结束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再过滤,得到酒的品质还会更高一些。通过用高品质的酒曲,对于酒的品质也很有影响,比如红曲……因为含有红曲霉素,发酵效果更好,直至今天都是非常常用食品添加剂。好的酒曲酿出来的酒,因为相对纯净,颜色就不再是绿色,而是从红到黄色(唐人喜欢称为琥珀色),应该有点接近于现代的黄酒了,这种琥珀色的酒,在唐时就被认为是最高档的酒,还是有白居易的诗为证“世间好物黄醅酒”,白居易也是个酒鬼呀。

    除了这种酒,唐时还有另一种酒,一说估计就有人想起来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没错!就是葡萄酒。

    葡萄酒早在汉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但价格极其昂贵;直到唐朝时候,破了高昌,才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了中原,葡萄酒才推广开来,当时河东乾和葡萄酒,堪称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但依然是很昂贵的酒,李白用“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