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真率无畏祝天歌
第1309章 真率无畏祝天歌 (第1/3页)
国内媒体终于声了。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各家媒体的立场出人意料地相似——既不抨击边学道美国捐款的行为,也不帮边学道说话,而是一本正经地探讨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一些人对母校只有怀念没有感激”。
报道一出,立刻引如火如荼的大讨论。
有人认为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获得捐款数额”多或少比较谁的办学模式更优秀。有人认为两个国家的办学思路和风格大相径庭,所以不能浮于表面地判断谁的办学思路更先进。
讨论中,不断有国内各大学府的学生站出来讲述母校的优点和情怀,也不断有海归现身说法,列举自己留学时获得过的奖学金和学习生活状态。
结果,讨论因为一个哈佛归国精英的一句话引严重分歧,继而偏离理性讨论的轨道。
哈佛归国精英说:“哈佛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正在向自己设定的目标迈进,等目标实现那一天,我会拿出一半的财富捐给哈佛,以报答哈佛对我的教育和塑造。”
此番言论一出,立刻惹怒部分网友,招来猛烈的炮轰。
“你在国内接受十几年教育,没改变你一生,在美国读几年大学,就改变一生了?”
“想捐钱给孩子买入学门票就直说,扯那么多有的没的干什么?”
“无非是又一个在国内挣国人的钱,然后拿出一半换身份,剩下一半移民养老的主儿。”
“其实你真不用强调哈佛,只要你有钱,你想捐,你就是说一所美国驾校改变了你的一生也可以,反正大家都懂的。”
……
这一派说完,另一派上场。
“你们这样说就没意思了。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扪心自问,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是否想过跟自己培养的学生建立一份深厚情谊?”
“教育产业化,学校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商业关系,流水线一样地批文凭,大多数学生从走出校门那一天起就跟学校再无瓜葛,这是事实。”
“我从未否定国内的教育,但是睁开眼睛看看人家的大学是如何与学生建立起深厚感情的,真的毫无必要吗?”
……
两派正对掐着,中间派偶尔插队进来,言说:
“刚搜了一下,耶鲁大学3oo年校史,哈佛大学35o多年校史,牛津、剑桥都有8oo年校史。然后我回想了一下我读过的学校……小学,已经拆除盖成商场了。初中,拆除盖成商品房了。高中,也已经搬迁,原址变成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了。大学,目前还在,就是改名字了,改成一个我十分陌生找不到一丝回忆的新名字。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对学校的感情已经无处寄托。所以你们不要吵了,因为你们比我幸运得多。”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
……
美国,芝加哥。
城北,一座四周围着高墙的四层大宅隐藏在一片密林中。
大宅外观设计得方正而简洁,直来直去的线条既含有某种自然的韵味,又隐隐透出一种厚重的力量感,让人只看一眼,就能感受到房子主人的自信和不凡。
这座大宅的主人叫祝天歌——祝家直系在北美地区的话事人。
从一定角度看,祝天歌是祝海山“放在篮子外面的鸡蛋”。之所以这样安排,因为祝天歌是直系四子中最小的一个,还因为祝天歌从小聪明过人,懂事明理,深得祝海山喜爱。
祝天歌很小的时候就被祝海山送到了美国,等闲极少回国。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生活半辈子的祝天歌反而是祝家直系里最传统的一个。
这里说的“传统”,指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礼仪的研究。跟同样是杂学大家的二哥祝天养不同,祝天歌儒释道皆通,博学多识,尤精于易。
祝天歌28岁蓄,3o岁开始梳道士髻,就再没换过型,包括跟孟清池的婚礼上,也是那副打扮。
打扮虽然很特立独行,但事实上祝天歌是个温暖宽厚、善谋能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