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试炮选型

    第127章 试炮选型 (第1/3页)

出武安后从东昌打到邹县再从淄川一路走来直到攻克青州,张家队伍相对于自身需求,并不缺钱。

    这七十多门青铜炮虽然花费的铜钱原料就将近两万贯,为了在试制选型中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质量,两千多人八万个工作日的工钱采用按每半个时辰一结根据工作进度及质量实时监督评价的原则支付。按照平均每半个时辰十六文钱的报酬掌握,折合除了基本的食宿外每月接近四贯钱的报酬,这比这时代一般群体出工的工匠收入高了至少一倍左右。平均每门试制炮的成本就高达四百贯左右。

    为了节约成本,在试制阶段没有大规模的制造相应的火炮车架和弹药车。所有的各类青铜炮在铸造完毕后都是安装在简单木块架上进行发射准备。每种弹重口径的炮只准备一种制车坊新赶制的铁轮带架炮车。

    什么样炮弹最有效?这往往也需要长巨额投入的实践,然而张海却通过印象中的历史经验确定了五种火炮做为主力火炮的备选方案:84毫米口径的四磅炮或“三斤炮”、95毫米口径的6磅炮四斤半炮、106毫米的8磅炮或“六斤炮”、113毫米口径的10磅炮或“七斤半炮”、121毫米口径的12磅炮或“九斤炮”。身管标准确定为口径的二十倍径左右。

    早在进攻青州之前的行军实践中,张海就对火炮重量原则有了初步考量。重量标准也选取了相对有意义的重量级别:三斤炮和四斤半炮都选择250公斤重的身管,以火炮身管的一般长度,这是六个人抬行长途越野的最大重量。六斤炮和七斤半炮选择400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这是普通的三匹马可以挽载并长途行军最大重量限制。12磅炮的身管确定为550公斤,连同车架就更重,对马匹的要求比较可靠。但是张海有信心选训出几百匹能够有效协作拉炮的马匹。为了在制造中精确的控制规格,负责在工匠中的各班监造的学塾弟子们很是花了一翻功夫。

    青州府衙前横贯东西开辟出的一条大道上,七十门试制出的火炮分成七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