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非李闯

    第134章 我非李闯 (第1/3页)

    辽东的敌人送来的信件很快进行了开验,一是在京城找相关人等验证送信人与笔迹。二是安全检查。

    办公的机构都集中在京师宫城附近,在会上讨论完马政建设的时候时候来自孙承宗、王在晋、高地等人要求联合对抗东虏的结盟信就送了过来。

    信中没有谈及投降,显然是对明廷还报有幻想。当然自己在攻占京师后也没有像李自成那样去劝降。

    “师傅很早以前就对我们讲过:天帝所讲述的另一大世界中,关宁军投靠了东虏,联合夹击民间义军与山海关附近,这是又要演这一出”刘洪涛显然想起了什么。

    “这孙承宗据说士林中的风评不差,而且是文人而非武将,怎么也会如此没有底线”也有的弟子有些疑问。

    张海也有些感慨:类似的民间起事,历史似乎又一次走到了相似的关口。相比另一位面的李自成,自己没有什么十万大军,但是实际的力量显然要强大的多。并且不仅仅是野战,攻坚自己同样有很多手段。能否在东虏集结来临之前首先打垮关宁军张海并不相信关宁军会比自己在关内见过的那些明军强多少。

    不过这些念头刚刚升起的时候却才发现:恐怕当年的李自成也是这样想的也想起不知是谁说的某名言: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它是押韵的。这样一想,很多事情似乎明了了起来。

    类似的战略格局与类似的环境下,人们总会做出相近的选择:对于关宁集团来说,不论是谁负责领导,人物是谁,只要这个集团的性质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它都会把自身的庸俗利益做为第一战略考虑。

    一个要建立比较强中央集权的开国大一统王朝不论是农民军还是唐宗宋祖之流绝对不会是它的第一选择。因为:他们要做太大的土皇帝,这种地位自宋元以来任何一个开国之君都给不了。换项羽那种有理想的人或许有可能,但项羽所倡导的秩序在两千年前就已经不和时宜了。

    而在这种时候替关外的北方少数民族为虎作伥不论其是否选择像吴三桂那样投降,“联合外敌遏止家贼”都将是这些人最理想的出路之一。因为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来说:北方的利益就已经足够大,没有维护“中央集权大一统”做为政权合法性的绝对必要。满清这样的少数民族在康熙时代最终走向更甚于汉族王朝的中央集权大一统,是吴三桂等人难以预料的。

    思考了许久,张海笑道:“如果我所料不错:如果我们顺着这伙人的意思来:他们会在我们出关之后与建奴前后夹击我们。如果我们要求他们投降,或者只派少数出使兵力摘他们的桃子,这些人就会阳奉阴违逼我主力前去山海关。如果我当初没有天帝的开化与教导,不知另一位面和世界上的事儿,说不定真会中这些人的圈套,可他们现在却打错算盘了。”

    “我们又不是造反的农民军,他们联合起来打,我们就将他们一勺烩。我实在不相信:即便是内外敌人加起来的二十万人又如何这些人就算有不少是骑兵,并且战力强悍,暂按三十万以前的对手计算,以我们现在的火力在这样少雨多晴好日子的秋天胜算也极大。”张万勇在经过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