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初贩私盐(二)

    第154章 初贩私盐(二) (第2/3页)

量这么上乘的盐。

    几位老者按照要求将手深到袋中和袋底随机抽取了一些,的确是从未见过的质量上层的盐。不过却没有多少人感到欣慰,看着气势和样子:今天是非要大出血一翻才有可能免了刀兵之祸的风险了。

    “你开个价吧,只要我们能承受,多少钱都可以。”负责出村接应的老者下定决心叹道。这东南之地的寻常百姓可没有两淮或者北方等不少地方乃至南方内陆荒蛮边疆地区的民风,逆来顺受是天子脚下的民众绝大部分时候的生存哲学。

    “咱们都是靠良心吃饭的人,家小业小也无需多赚:每斤二十文钱即可。如果现钱不够,同等重量的细粮来换也可以。”刘洪涛忽然出人意料的笑着说道。

    “二二十文钱没有听错吧”那名老者有些惊讶的问道。

    “没有错,就是二十文钱。主要是个长途贩运的辛苦成本,如果论这生产成本及难度:一口普通的大锅一晚上就能出几十斤的盐,比这种粮可要简单的多。实不相瞒,就是这样的品质每斤二十文的价钱我们还有的赚。”刘洪涛忽然间语气大变,缓和下来笑道。

    “可不知各位还有什么其他所需的”老者在这世上生活了这么多年,天底下没有平白无故的好处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这明代盐价高于历朝历代,百年以来的实际价格都是至少二三百文一斤,质量还未见得有这么好。以不足一成的价格向自己这种小门小户贩卖私盐,不用说:必然是在其他方面有什么要求。

    “实话不瞒你们说,我们当然也都是有来路的人。想在这一片开出个场面,以后同这里的父老乡亲也会常打交道。就是不知道:如今这村子里的负担重不重不然我们可没有什么依据了。也不知道有可能会得罪哪路神仙。”说话间的时候,刘洪涛转而向村口的几名十三四岁未及参军年纪的少年问道。

    此时大人们有话或者有些事情往往会背着年纪太小的孩子,而如果年纪太长的成人,往往就多了几分成人的各种顾虑与心思,不能推心置腹了。

    孩子们的回答只有三三两两的零碎信息,但是总结起来大致的轮廓也就清晰了:淳化镇那边儿的营头今年要收一成的粮饷盐菜,以往的官盐也是他们那边儿提供,按明时旧例每年三百文的负担一年下来也平均每人也得有近一贯的负担。不过去年他们帮我们清理了乡里的不少祸害,并且讲明了过去的地契凡人均超过十亩以上的不做数。算起来因为耕地的增加我们还多收了些粮食。如果考虑到村子里到外县参军的孩子们今年回家的时候带了每人七八两的饷银,负担相比以往的年头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以往那些身处江南富庶地区却喘不过气来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虽然这些村子里的人们面孔上没有什么忧愁紧张之色,似乎日子过的也很好,似是真有些从苦难中解放了似的感觉。不过刘洪涛的脸色却有些阴沉。

    张海身边的弟子虽然在幼时的记忆里有过苦难的日子,但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