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劈山利炮

    第203章 劈山利炮 (第2/3页)

过在雨雾之中百步外就似乎觉察不到一点儿动静了。

    依靠东南之地丰富的工匠与人力资源,外加上新朝主力部队人数并不算多,第四旅的每个步兵连都拥有了计时的钟表。用以规划行军和安排夜间的休息,因此在这样的天气下依然能够随时掌握大致的时间以执行队伍行军野营的时候在整个夜间的野营。

    就在各步炮连队负责后半夜值勤的战士开始当值后不久的时候,似乎从雨雾之中的上方传来了如同惊雷一般的声音。这类雷声每隔固定的时间就炸响开来。

    虽然大多数士兵们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不少经常在测试长的各炮兵阵地上的炮兵军官们还是感觉到了不对:雷声应该是沉闷而连贯的,比较轻脆的雷声则必然会伴随着闪电。而这些声音是来自空中的爆炸声。如果不是己方队伍进行的测试,那极有可能就是敌人在这样的天气下为了进攻不迷失方向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战备动员就这样施展开来,烘干的火药在烘干之后开始不断的填装到仅仅同不过三四尺长的劈山炮炮口之中。

    不同性质的战场环境下就会诞生出相应的最佳武器,在防护装具和各种车辆已经非常成熟的欧洲,即便在拿战时期火炮发射的霰弹往往也比大口径滑膛枪发射的子弹还要重。以确保在中远距离上的威力乃至对任何可能出现目标的杀伤力。而对付几乎就没有什么精良铠甲的,大量的人在进攻中缺乏基本有效防护的南方明军,李峰离开第三旅的指挥岗位负责兵工生产之后就开发了专门针对南下作战的“劈山炮”

    太平天国时期的劈山炮弹药型制缺乏固定的规矩,火药性能也不稳定,还不愿意用材料费比较贵的铜来制造,因此性能上往往也多有局限。而新朝以接近19世纪初的工艺标准制造出来的“劈山炮”本质上更像是“12磅山地榴”的缩小版本。为了适应传统中国下落后于西方的骡马条件乃至考虑在山岳丛林方面的以人力携行,炮管的重量大概也不过七十公斤大概一石有余。这是此时代的一匹普通马或者两个战士能够方便的进行驮载的一个上限。

    经过对青铜成分的不断改良,这七十公斤的炮管平均每公斤重量所能承受的能量终于超过了千余焦尔。可以把三百余枚二十克重的15毫米铅弹以每秒一百四五十米的初速发射出去。这种二百焦尔左右的二十克重火枪铅弹对于板甲或者后金那种厚重的双铁甲没有什么效果。而对于皮甲棉甲之类的软甲乃至简单的木盾之类却可以在百米之内构成有效的杀伤,杀伤人体的后效因为是铅弹及比手枪更大些的口径也更好些。就算是对上一些拥有厚重防护的敌精兵,三百枚弹丸在十余米的有效射程上散射宽度上也能够形成密集的弹雨。进攻之中往往没有有效防护的膝盖及以下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