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海船思考

    第27章 海船思考 (第1/3页)

    明末时的龙江船厂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直到这几年以来扬州一带的造船业逐步迁移到南京一带,新朝三年夏季的时候又从福建广东一带获得了不少造船工匠后才逐步恢复了百年以前的元气,甚至在规模上更有甚之。新朝定都江东一带,又使得运河沿线的造船需求大幅度减少,近五千名京师造船厂的工匠中的四分之三都可以用于大型海船的建造。

    可在这南京一建造大型海船的工时和造价似乎远远超过了预计,这使的张海也大致明白了南京一带造船业的萧条或许不完全是历史导致的结果。

    “千吨级的福船大概需要二十万两银子这是折合京师一带粮价的情况么建造周期大概多久”四月初三视察船厂的时候张海像周松等人问道。

    “不全是京师江东一带的人力雇佣成本,长江及南方一带木料的运费占多半,以最快的速度估计,这样的大船建造就算在我们的管理体系下也要一年时间。平均下来每年大概可以有两艘这样的大船下水。加上我们队伍上原有的六艘封舟大船,明年或后年的时候就可以有八艘大船了。或许刚好可以吃下二百多门重炮,再往后,炮厂造炮的进度显然是我们赶不上的。”

    海的印象里,十七八世纪类似规格的欧洲风范战舰不过几万到数万英镑而已。虽然按贸易价格折算下来差不多,但是这个时代因为美洲金银的广泛流入,欧洲各国的人力粮食物价实际上明显高于中国。在文艺复兴晚期到启蒙时代一英镑的实际购买力能相当于一两银子就不错了。千余吨的船如果造价为二十万两银子,那实际人力总工时折算至少几倍于欧洲同类船的造价了。

    不过当张海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又大致回忆了下帐目,觉得问题不是太大。中国不比人地压力小的多的欧洲,优良的木材从湖广两广福建等地运往南京的运输成本虽然要比运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