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筑路构想

    第105章 筑路构想 (第2/3页)

  根据队伍内的各种实践:若要让人畜保证新军标准正常行军速度大概每日三十公里左右的速度,在越野的情况下驮载六十公斤左右的普通轻型马最多只能拉载一百五十公斤的货物。单人人力手推车则只有不到百公斤的拉载能力,这是通常而非特例的情况。三十天内往返千里大概五百公里,就能消耗掉相当于大概六十公斤粮食或折算三四十公斤口粮。加上其他方面的成本,千里距离上的运输消耗就能超过运输粮食物资的一半。这或许就是“千里不贩粟”的说法原因。而如果按照京师郊外那种有四五度坡度的验证碎石路面行进,轻型马则可以拉载三百公斤大概相当于驮载五倍左右的货物,半数成本的往返运输范围极限扩大到一千公里。而如果采用石质轨道交通,则可以使半数成本的极限往返运输范围扩大到两千公里,并获得千公里左右内相对较低成本运输。

    这些石质轨道的造价按照每两米宽度路基的面积计算,建造成本与大城镇中中等水准的砖瓦民宅每平米成本差不多,每千公里大概折合二三百万两的成本。这也让张海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在全国的主干线道路上:完全可以仿效后来高速公路的做法,石质轨道与铺石路面的公路联合组成道路干线。按照两条相反的公路线八米,轨道线两米,合计十米计;每千公里按照每平米一两的成本每年在干线道路上投入千万两左右,大概十几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在关内地区完成累计两万公里左右超过民国时期关内地区铁路线级别的综合干线道路网。

    大休息的时间也并没有多长,当张海同亲卫连的战士们在济宁附近的一处小丘陵利用饭后的时间进行初步的演算探讨之后,整个队伍规划了理想之后又要面对艰难的现实:越向前走,道路就越困难,山地和丘陵地带就越多。

    在济宁一带重新补充了所需要运输的物资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