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分路进攻

    第100章 分路进攻 (第2/3页)

答了。

    “按照最坏的情况”这几个字按照新军主力部队的规矩,一般就是把敌军的理论战斗力值提升到新军主力部队同等力量战力三十分之一左右的水平上了。也就是按最坏的情况来估计:对手同样有能力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同队伍展开对抗,仅仅是在选训与士气等战斗力要素上有十倍左右层次性的差距。另外在器具的精良程度上必然和新军主力部队有所差距,此外再无其他多少差距。或许伤亡承受力是个例外?

    依据一些以往一些对手模仿新军主力部队所建立的部队推断:大致就这种水平。或许有的依靠特殊的选训和历史因素而更精锐一些,可是这些却很难像新军主力部队那样规模化普及的。

    同等兵力三十分之一于新军主力部队,这句“最坏估计”听起来有点儿自大。可实际上对于火器其主导性的战役来说只要没有“代差”形成单方面打击的优势,兵力带来的作用终究是巨大的。就像按照亚档的一些资料,抗战前期中国正面战场上的日本军主力通常七十发左右的子弹及少量的几发就杀伤一名对手,而中国方面杀伤一名日军却通常要花费两千多发子弹及少量的山迫弹,战斗效率相差没有三十倍也有二十倍。可是从战役上看,却通常五六倍左右的中国方面武装就能抗衡一倍左右的日军了。这就是火器时代平方律带来的优势。

    按照刘洪涛自己的看法:从战役输赢与后勤角度上看,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帝国就算组成联军,凑出三十多万左右同样骡马化水平的重装步兵或骑兵分从多个方向上展开合围攻击,就是后勤与指挥两个角度上的极限了。就算是本土作战也一样,特别是在一些内陆地带。而且如果兵力规模庞大到这种程度,实际的交战恐怕未必能看成火器的平方律。因为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就算是有一些炮兵力量甚至远程力量也很难在实战中把它们充分的集中和运用起来。

    可是自己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