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决战莱茵

    第201章 决战莱茵 (第2/3页)

当外情部侦察到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时候,中欧境内的进攻方向就重新进行了调整,同时也让张海回忆起了一些前世的印象。富尔达、法兰克福这些有关冷战概念耳熟能详的东西张海曾经并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甚至不知道这些地方在德国的什么地点。不过在此时外情部已经依据这些日子以来的消息尽可能的完善了有关中西欧一带的战略地图甚至行军沙盘,让张海也有了一些概念。从地图上看:富尔达至法兰克福一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们位于莱茵河上游,一方面对下游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一点在工业时代的战争中不明显,而在此时代的战争中却很明显。

    另一方面:渡江河作战、江河的宽度会形成很重要的影响。对于二战结束后冷战中前期机械化工具尚不十分充分的苏联来说,莱茵中上游就是显然的最重要突破方向。更别说回避西方国家联军海权机动性优势所带来的好处。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苏联红军还没有因为种种原因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也颇强。同时北约军队仍然是一直半摩托化半机械化的军队,在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漏洞,北约集团的领导层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守卫西德的打算。而是计划频频使用核武的情况下依然以莱茵河为重点守卫目标。苏联东德集群冷战中前期的兵力部署也重点向南。直到冷战中后期北约集团的综合力量和现代化水平相对优势增加,苏东集团内部软实力开始出现种种问题,欧陆攻略才必须考虑海权的问题。

    对于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要以最快的速度同莱茵河一线的敌军决战,最佳的选择显然也是进攻莱茵河中上游要地并最终横扫河两岸规模庞大的敌军。不少军事演习和对抗性推演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比起完善的平原工事体系,山地攻坚对于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算不上特别的难题。山地进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利用不少地形掩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