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章 兵不血刃

    第三一零章 兵不血刃 (第2/3页)

,郑国公常茂死的时候,没有子嗣,因此常遇春的二儿子常升袭了国公爵位,被改封为开国公。

    后来常升受到了蓝玉案的影响,满门抄斩,然后常遇春的三儿子常森还小,幸免于难。

    等到建文帝即位之后,又让常森继承了爵位,因为当时的燕王朱棣与徐家是姻亲的关系,所以建文帝对徐家有看法,从而对常家恩遇非常。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朱棣起兵靖难,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常森不仅率军抵抗,而且最终还战死沙场。

    常家的这个选择,让当上了皇帝的朱棣非常不满,将常家剩下的人丁全数充军到了云南戍边。

    就这样,一过就是上百年。

    到了弘治皇帝的时候,弘治皇帝临死前,终于想起了常遇春对老朱家的功劳,认为这样对待功臣之后不对,就派人到云南,找到了常遇春的后人,然后重新安排到了南京,给了一个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的职务。

    这样又过了几十年,嘉靖皇帝也想起了常遇春的功劳,就找到当时已经在南京的常遇春后人,给他封了一个怀远侯的爵位。

    就这么传承了七八十年,传到了常延龄的头上。

    虽然怀远侯府顶着常遇春这样闪耀的光环,但是在南京却仍然属于边缘化的勋贵世家。

    因为当怀远侯这个爵位出来的时候,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所有的军中世职这块蛋糕都已经分配完毕了,除了对应侯爵的一些公田俸禄之外,已经没有什么权力可以给他的了。

    然而尽管如此,历史上最后一任怀远侯常延龄却对大明忠心不二,在南都沦陷之后,先是组织抗清武装,失败后削发为僧,隐居不出,既不曾投降过流贼,也不曾投降过满清。

    这在南都勋贵几乎全数降清的大环境里,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了。

    与怀远侯常延龄情形类似的,还有诚意伯刘孔昭。

    诚意伯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封爵,这个刘孔昭正是刘基的子孙。

    诚意伯这个爵位,在靖难之役以后,同样因为刘基的孙子站在建文帝的一方,而被剥夺掉了,也同样是过了上百年以后,在嘉靖年间才被重新恢复过来的。

    这些在当初坚定站在了建文帝一方的勋贵,到了明朝的最后时刻,基本上都还保持着比较好的政治操守。

    历史上,最后一任诚意伯刘孔昭在明亡之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最终抗清失败之后乘船遁入大海,不知所踪。

    至于南宁伯毛孟龙,明亡后也是不知所踪,并不在那批跟着忻城伯赵之龙在开门降清的名单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