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阆中之地
第1491章 阆中之地 (第3/3页)
治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巴国就曾在此地建都。从地图上看,保宁府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如果从南面向保宁府城进攻,即便有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也难以展开。并且江对面的阡陌之间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长期的围困也难以成功。
赵昺记的在明末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南明政权经过注入大西军新鲜血液后,永历朝廷在东、北两个方向组织大规模反击。东进的李定国复地千里;北线的刘文秀也是高歌猛进,尽复四川盆地。而相比明军的复地千里,清朝吴三桂、李国翰等将领日子可没那么好过。
在明军刘文秀的猛烈攻势下,吴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宁府之外的府、州驻地丢了个精光后仓皇退守保宁府并计划转进陕西,由此,阆中地区迎来了一场惨烈大战。考虑到保宁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胜仗的刘文秀选择放弃稳扎稳打,迅速与吴三桂寻求决战。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腹地,进攻屯驻于重庆、成都的明军,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的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军在保宁将吴三桂等部一举歼灭,清军原本部署于甘陕、四川的西部防御力量将为之一空,明军将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实现“力恢陕豫”的战略目标。
面对明军,对手又是被吴三桂评价为“此生未遇如此之劲敌”的刘文秀,吴三桂军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保宁府城独特地形和坚固城防。但保宁独特的城池建设,也让长于军阵的刘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考虑到刘文秀保宁之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清军位于西部地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对保宁府城的进攻时,刘文秀选择分散兵力,占领保宁府城各地的据点,继而对吴三桂军形成三面合围。
为了向三面环江的保宁府城发起进攻,刘文秀命令部队造桥贯通,让战力强的主力部队抢先渡过嘉陵江,然后以战力较弱的张先壁部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避免两岸的明军被割裂,阵线绵延数十里。
这样的布置也给了吴三桂突围的机会,吴三桂率军避开强悍的刘文秀本部,直冲张先壁阵线,同时,张先轸部也受到清军攻击。在吴三桂的冲击下,张先壁的军队阵线出现了局部溃败,而张先轸部更是慌不择路自己砍断了浮桥,连锁反应下引发了明军崩溃,而刘文秀的指挥系统因与崩溃的明军割裂开,也无法及时救援,导致大量明军马步兵被赶下嘉陵江,惨败的刘文秀只能黯然引兵退去。
赵昺深知究其根源,阆中地区如果用于防守,对于自南向北进攻的军队可不友善,地形遏制下,即便雄兵百万也难以施展,若要合围就会严重割裂军队的布置,给予守方机会,而如何让宋军避免覆辙则是他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