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遭拒

    第一百二十一章 遭拒 (第2/3页)

理想主义,爆发出很大热情。所以导致许多拳种在授艺时都趋于简化,每个人都向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更是企图一说,片刻间便可以令人功夫上身,使听到人转身上战场就能用上。

    可后来渐渐地却发现这种教法不行,因为每一个人身体素质,智商悟性良莠不齐。并且简化之后的各路拳招,反而对对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学起来更难。训练战士,

    还不如按部就班,繁一点好。

    况且有功夫上身,才是真正的武术。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只是打法。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能欺负欺负普通人成,上不了台面。而如果光把打法应用到战场上,一时半会还算管用,因为比敌人巧。但时间一长就不是拼招了,还得依靠体能,这也就是说,必须得有功夫。

    特别是对于内家拳而言,像这种速成之法更是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内家拳的要点不再拳招,而在于“精气神”——这是一种非常灵性的东西,不是动作,无法按照口令操习,因此想练内家拳也就更需要时间来领悟来练习。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背后的意识是说,想练好内家拳,就算你是一下子悟进去的,也必须要一点点练出来。就像煮中药使得慢慢挥发,否则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脚不迈步,是不行的。

    所以相对而言,如果以训练士兵作为出发点,那么用跤术和武术相比,反倒是掼跤这种专研物理法则的踢摔技法更具有实效性。而在各类武术之中,外加拳术也要比内家拳更具备普遍性,传播的意义也更大。

    于是乎,在玉爷和李尧臣彼此参详切磋,拾漏补缺之下。二人非常难得地各自成功创出一种颇为高效的军营武术。dudu2();

    玉爷是以跤术为基础,创编了徒手攻击与反击的“踢打拳”。而李尧臣则根据战刀的特点,结合**刀法,创出了攻守兼备的“无极刀”。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二人在创编初期就频繁交流,因此李尧臣也把蒙跤“搏克”这种高效的杀敌方式引为基本理念。这样一来,两人的刀法和拳法在合二为一配合使用的情况下,杀敌效率不仅成倍增加,同时也弥补了两门功夫各自的缺陷和短处。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只不过,让玉爷没想到的是,他这一番心血最终还是白费了。因为就在他和李尧臣一起向二十九路军推荐这两门功夫之后,副军长佟麟阁却只愿意让士兵跟随李尧臣习练“无极刀”,而拒不接纳“踢打拳”。哪怕玉爷和李尧臣据理力争,再三说项也未能改变其心意。

    对这个结果,玉爷和李尧臣都感到无法理解。经过多方努力,他们争取了许久,才算是从佟麟阁的部下赵登禹的口中打探到了其中的缘故。

    据赵登禹说,佟麟阁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有三条理由。

    第一是因为“踢打拳”是以跤术为基础,可在多数汉人的意识里,却总是把用拳脚直接伤敌的武术当成唯一的真功夫,而对跤术这种踢摔之法很是看不起。所以二十九军的士兵对“踢打拳”也存有先天的成见,大多都认为不具什么杀伤力不愿去习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