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工作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工作 (第2/3页)

立刻干呛了一口。

    “薰?你当薰蚊子哪。我是怕你吃亏,才让你别留钱……”

    可不防倒让“糖心儿”抓着话柄了。

    “什么你的我的?你的还不是我的?咱俩以后不是一家子?要我说,今后你就继续买字画,我留着钱呗……”

    “我,我……得,您有理……”

    “我还想要两块石头呢,你光留着有什么意思,咱俩也一人刻个章呗。有章省事,都不用写名字了,一盖就行……”

    “行,行,您兹要高兴,怎么都成……”

    洪衍武这真是强忍住了心疼,还得陪笑脸呀。可谁让他穷得瑟的呢?

    这就叫报应,还是有人能治他。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种痛苦也蛮让人自得的。

    什么叫有钱人?那就是得把好东西不当好。什么几千万、几个亿的,咱根本不在乎,说糟践就糟践。

    爷,那揍逮系介个样儿~

    同样是在这个月的月初,洪衍武和和陈力泉的工作也终于有了着落,这俩人又有地儿上班了。

    说句不过分的话,街道的这位李大主任,当初给他自己亲兄弟张罗工作都没这么尽心过。

    这也就是看在电视机的份儿上,才会按着他们的要求,不厌其烦地打了无数个电话,最后总算是在前门段儿上给他们寻摸着了一个较为合适的事由。

    要说这个工作还真不错。虽然是临时工,一月照样是十八块钱。可每天是在室内上班,固定早六点到中午十二点,六个小时工作时间。

    说是体力工作者,可也到不了四脖子汗流的地步,每周还有一天休息日,那比待在菜站,天天雨打风吹可强多了。

    不过这活儿唯一的缺陷就是臭,有点腌臜。他们得见天儿跟猪肠子打交道。

    哪儿啊?这什么工作啊?

    嗨,京城老字号,鲜鱼口的“天兴居”饭馆。

    京城人大多吃过炒肝,都知道这是正宗的京城风味小吃。但上了年纪的老京城人,还知道有关“炒肝”更多的故事。

    比如说,知道这玩意其实是由“白水猪杂碎”演变来的。

    知道“炒肝”的创始者本是创业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会仙居”。

    知道当年是大记者杨曼青出主意做公关,才捧火了“会仙居”的炒肝。

    还知道民国22年(1933年),借“会仙居”第三代传人闹内讧之际,它斜对面的“天兴居”后者居上。最后不但把“会仙居”给干趴下了,1952年还把“会仙居”给吞并了。

    而从此至今,这京城的“炒肝”,也就首推“天兴居”为正宗之源了。

    这个“第一”的名头可不是白占的。哪怕是在这样的年月,别的地方炒肝买一毛钱一碗,“天兴居”靠着首屈一指的味道和制作工艺,都能卖两毛钱一碗。

    还别看这么贵,还照旧是人满为患。每天熬的七锅“炒肝儿”,一锅能卖一百三十碗,不到九点钟,准告售罄,晚一步都吃不着。这就是差距!

    可能说到这儿就有人感到奇怪了。会问,“这么牛的老字号,那怎么会有洪衍武和陈力泉的位置呢?能让他们两个强劳过的人来上班,那李主任的面子可够大的!”

    嗨,这事儿也得两说着。

    怎么呢?

    一方面“天兴居”的名气大是不假。可它出名儿也只是出在这碗“炒肝”上了。

    这东西,京城人是当早点吃的,配着点包子或烧饼、火烧,可不能当正餐。所以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