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婚后

    第十八章 婚后 (第2/3页)

杨卫帆的面子,也让洪衍武和陈力泉对她的观感大为改善。

    就这样,杨卫帆和周曼娜的婚后生活达到了一种很美好的平衡状态。工作好、家庭好、亲人好、交际好、反正挑不出什么不好的地方。

    说实话,这种日子就像笼罩在一层柔和又温煦的阳光里,已经比较接近周曼娜完美的想象了,这让她觉得很幸福。

    而尽管杨卫帆心里还有另一个人的影子,但他也明白现实就是现实,如今睡在他身旁的已经是周曼娜,她今后还会是他孩子的妈。

    因此在心里严格地拉了一道警戒线,提醒自己绝不能有违道德。

    另外他也不得不承认,婚后的日子其实要比自己起先预计的,要有趣、丰富许多。

    看到身边的人都流露出满意的微笑,特别是父母的容光焕发。他甚至不免去想,要是能一直如此,或许也不算太坏……

    不知为什么,有时候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偏偏能和社会大环境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态。

    随着时光一天天流逝,就在杨卫帆和周曼娜的婚后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安宁、平和的时候,社会整体环境却变得越来越热闹、躁动、喧嚣。

    因为从三月份开始,无论是从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娱乐生活上,还是国家政策层面,足以引起社会集体惊叹的现象就一件接一件。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感受到一种难以从容以待的震动。

    3月18日,阴历二月二龙抬头,也是杨卫帆和周曼娜婚礼第二天。作为这一年政策上的当头炮,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内,一场影响亿万家庭的大讨论开始了。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面对已经失控的人口增长态势,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是否可行,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从这一天起,人口座谈会陆续开了五次,在经由各行业专家讨论,依次排除了“会造成人口素质下降”,“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以及防范“421家庭”产生的几个关键问题后,终于确立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

    此后无论是乡间还是城镇,“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被悄然顶替,刷在墙上的标语变成了“只生一个好!”。

    对此,民间的反弹意见相当大,虽然被各地的执行者坚定地强压下去了。可真想多要孩子的人是不会死心的。比如远在滨城的“大将”就给洪衍武打来电话讨教问策。

    “大将”实在有些追悔莫及。因为当初洪衍武前年喝孩子满月酒时,在滨城就说过国家政策会有变,提醒他想再要老二得抓紧。可谁让他没当回事呢。所以现在一说这事儿,他很是不好意思。

    “小武啊,后悔没听你的,前几年还宣传‘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呢,谁知道变得这么快啊。不瞒你说,为这个我求了不少人呢。可不管送多重的礼,就没一个敢开口子的,说国家是来真的了。唉,想想这个,我就心疼我儿子的下一代啊。真到那拨孩子,什么姑姑、叔叔、阿姨,舅舅的,可就全没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真就没办法能生了吗……”

    “大将”心里也犯虚,他可没想到,洪衍武随随便便就把这事儿给点拨透了。还真的化解了他的忧虑。

    “哥哥哎,别人愁,你愁什么呀?咱这样的人,还怕什么‘计划生育’啊?这是政策不是法律。不判刑吧?不枪毙吧?那你想要孩子要你的不就完了,谁还拦得住你啊?”

    “只是你和韩莹就别想在单位进步了。落后典型是跑不了的。还得罚款,以后孩子落生是个黑户,一切费用都得咱自己掏。”

    “这些你想开了就真不算什么了。户口的事你也甭急,社会上的事儿不就那样嘛,过两年等政策松点就好办了。总之,咱肯花钱怎么也有辙。好好的大活儿人,他总不能再给塞回娘胎吧……”

    还别说,“大将”这一琢磨,还真是这个理儿。立马就心里有底了。开怀大笑,在电话那头,直说洪衍武看问题一针见血,很有点诸葛孔明的本事。

    洪衍武也很谦虚,说诸葛亮是不会为女人生孩子出谋划策的。他这水平比较低端,也就相当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