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奇迹

    第一百三十三章 奇迹 (第2/3页)

,你就等着倒霉吧。

    这样宋国甫的心境才平静了些,老老实实回屋睡觉去了。

    要说倒也亏得他“孝顺”,还真忍住了,没把他和洪衍武私下达成的那些协议告诉他老子。

    否则这事可不禁琢磨,弄不好这后半夜,就该轮到宋局长睡不着觉了。

    人们都说越是级别高的领导越沉稳,第二天,宋国甫就明白了这绝对有道理。

    因为别说副区长了,连他们分局的那位副局长得知一万五的流水额,也没表现出他所想象的那种动容和惊讶来。

    虽然经过了一夜,大概他们已经有了一定预计和心理准备。可还得说领导的心理素质过硬,个个都是打牌的高手。就这手,且够他练去的。

    不过即使如此,随着他每日都来汇报的流水额一天比一天更高。两位领导也逐渐扛不住了。

    第二天,一万五千六……第三天,一万七千三……第四天,突至两万一!

    终于,宋国甫如愿以偿地感受到了两位领导的失态。

    在听闻突破两万大关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瞪圆了眼睛,手里的茶杯一下就洒了。

    区里也一样,这天通电话的那一刻,电话里副区长一声大吼“多少?”几乎震聋了宋国甫的耳朵。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要知道,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服装夜市每月流水就能达到六十万,这已经彻底超越了西城区全部集贸市场了。

    西单商场又怎么样?全年销售额才一亿四千万。而其中服装类流水才占多少?也不过一千万罢了。

    想想看,如果一个小小的服装夜市真的超过了所有集贸市场,销售额假如再追上西城区最大的百货商场,这难道还不够让人惊讶吗?

    更何况,长期以来由于纺织工厂只盲目追求产值,刻意躲避生产难度,不顾真实市场需求,生产出了过多的化纤制品。

    这些材料按统购统销政策分配到下面的工厂,只能继续加工生产,再后面自然就是产销不对路,货虽然铺进了商场,可销售很有难度。

    作为商业主管领导,电话里的这位副区长可一直为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头疼呢。如今终于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希望。他又怎么能不激动?

    于是副区长便再坐不住了。立即决定特事特办,马上组织召开会议,讨论服装夜市的发展方向问题。

    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为“服装夜市”的个体户们提供新的货源,是否应该全面放开区属工厂积压库存,和局部放开服装公司正品库存的问题。

    而巧合的是,就在此时此刻,《京城晚报》和香港《大公报》也加了一把火。他们针对服装夜市的报道,也先后刊登出来。

    1981年11月19日,在《京城晚报》第二版相当醒目位置上,一篇名为《京城第一家服装夜市开业,筷子促销倍受好评》文章发表。

    配文照片不但有区领导剪彩的照片,还有宋国甫陪领导视察中勇挑重担的那一幕。

    文章除了着重介绍了区政府办服装夜市的初衷,和开业当天火爆的经营场面。同时也对服装夜市的经营秩序、商品品种、价格优势以及这种新颖的促销手段做了详细介绍和充分赞扬。

    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