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佩服

    第三十三章 佩服 (第2/3页)

现在了怎么发现渠道、运用渠道和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如何降低成本上了。

    这点本事,主要得益于他过去房地产商兼顾流氓的从业经验,和重生带来的“远见卓识”。

    但他的弱点恰恰在于从未涉足过需要不断开发产品,为大众提供长期服务的实体行业。

    说白了,他这个野蛮生长的投机主义,是完全跟着记忆中的热点走。

    市场上缺什么就卖什么,什么利厚就卖什么。而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却完全是初级认知。

    想想看,他之所以从“花城”进货,让底下人就认准牛仔裤,不就是怕踩错步子吗?

    这本身就是一种欠缺能力的表现。

    而他这方面的缺陷,在商品紧缺的时代还不会太明显。

    但如果没有了重生优势,一旦进入百花争鸣,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的时代,他就该越来越感到头疼了。

    如果按洪禄承的理论来看,这也就是习惯了靠渠道捞偏门的副作用了。

    那么如果让洪衍武自己来规划旅游商品的话,按他的设想,应该就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的游击战。

    凡是有外国游客的地方,就该有他的人。

    至于具体商品上,只要有民族特色,成本低就好,拿过来打着纯手工的旗号就卖呗。

    反正是杀“外国猪”,又不会有回头客,搂头按脖子就一刀,能放多少血放多少血。

    但实话实说,如果真的要按照这样去办,痛快是痛快了,恐怕收益就会大打折扣了。

    因为他忽视了一点,旅游商品和他从事的其他生意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刚需”,也不是“瘾品”。

    千万别拿外国人当二傻子,人家买这些东西不过是心情愉悦下的锦上添花之举。

    买可以,不买也可以。哪儿能明知道是坑还往里头的跳呢?

    必须得看上眼,真心喜欢,价格还得合适才行,不会跟着你的指挥棒转悠的。

    事实上,失败的例子早已存在。

    洪衍武有所不知的是,其实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没他想象的那般迟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旅游购物的创汇机会。

    早在1979年,京城的有关部门就制作出来一些旅游纪念品投放市场。

    比如为“聚德全”生产的烫有“京城烤鸭留念”的烫花冬青木筷,具有烤鸭店特色的小国画、明信片,和体现该店特色的包装盒、包装纸和彩色画页。

    颐和园也有“面人郎”捏制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贵妃醉酒”、“红楼梦”等作品,以及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作品。

    此外,京城的首饰厂还与景区联合生产了一百五十余种旅游纪念品。放在景区和宾馆、饭店里出售。

    但即使这样仍旧于事无补。外国人的不满并没有得到有效好转,仍旧怨声载道。

    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错误的认为生产出什么,人家就得买什么。

    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没有特色,让外国人不感兴趣。就是太雅,文化隔膜太大,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又或是直接被外国人当成了广告宣传品。

    再加上窗口式的死板销售是一种很被动形式。

    所以这些玩意只能创造出很少的局部效益,总体情况十分不尽人意。反落入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处境。

    为此,我们的旅游部门不免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