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开张

    第一百六十一章 开张 (第2/3页)

八的价儿,连两毛都到不了。

    可他们不,那是真敢开牙。

    七个果儿的“山里红”,他们竟敢卖三毛。

    带馅儿的“蛤蟆吐蜜”卖四毛,有着各种果仁儿的“百宝山药”最贵,卖五毛。

    这在当时绝对算是天价儿了。

    要是问老百姓的感受,恐怕和赵丽蓉在小品《打工奇遇》里的话差不多。

    黑啊,真黑啊!

    可他就是这么火!简直供不应求!

    为什么?

    这里面的原因可就多了。

    首先得说故宫是什么地儿?

    那是京城标志性的旅游景点。

    几乎全部的外国人只要来京城,恨不得都得往这儿跑一趟。

    此外,还有从全国各地来京的旅客呢。

    这些人瞻仰完了天安门,就得奔这儿来啊。

    要知道,其实就属这两种人钱包丰厚,贪图新鲜。

    而且当年信息闭塞、物流也不发达。

    像糖葫芦这种属于北方特产的东西,南方人还都没见过。

    那掏他们的兜里的钱还不容易吗?

    偏偏无照商贩还没法在这儿做买卖。

    国营单位呢,又不愿意动这脑子。

    这也就让这儿成了洪衍武他们独享的商业宝地了。

    到处都是大肥羊啊,消费层次不一样,又没有竞争。

    所以坐地起价,当然得卖的贵点儿。

    这种情况下,要非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不成傻子了吗?

    其次呢,东西也是真好啊,也算货真价实。

    并不像巩汉林卖一百八一杯的宫廷玉液酒那么名不符实。

    要知道在这个年头,物资管控也就刚开了道口子,国家松开的手指头缝儿有限。

    像昌平、怀柔、密云这些山楂、山里红的产地。

    每年的新果儿、好果儿,仍旧优先供应国营食品厂。

    冰糖更是国家硬性划拨,统购统销的物资。

    所以像老百姓做糖葫芦的原料,只能靠卖给食品厂之后剩下的小果子,他们更找不着冰糖。

    这在成本上就差着档次呢。

    以当时的具体价格来算一算成本。

    九毛钱一斤砂糖,九毛八一斤冰糖,优质山里红三毛七一斤。

    真做出来的东西,洪衍武他们的“山里红”一串儿成本就差不多一毛四五。

    老百姓却可以降低到八九分钱。

    而这种成本的差距,不是凭空造成的,必然体现在了质量上。

    老百姓缺乏好的原材料,又为了卖个便宜。

    那做出来的还谈得上什么档次啊,什么讲究啊。

    只要是糖葫芦的样儿,有人买就得啦。

    洪衍武他们的玩意那可不一样。

    那果儿大、饱满、鲜亮、糖薄、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味儿地道不地道都甭尝,就凭这卖相,光看着就那么诱人,已经够引人垂涎的了。

    老话讲,货卖一张皮啊,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

    人不但以貌取人,也爱以貌取物,东西越好看越容易获得顾客好感。

    而最后,基于这个道理,洪衍武还深层次的挖掘了一下细节,做了全方位的包装呢。

    他总共有三招。

    一,是统一着装。

    洪衍武带人出来,这着装都是从行政科仓库,刚领来的食品操作车间工作服。

    白上衣、白帽子全是新的。

    这穿在身上,戴在头上,尽管外面的棉衣不是一个样。

    可凭敞开的衣襟,露出里面的白色,和头上的帽子,就已经能表明身份了。

    透着的架势,那就不是野路子。

    二,这三轮车,改装的也够份儿。

    镶嵌着玻璃的白色木框子被擦得是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而且成功保证了存放食品空间的密封性。

    拿东西得从后面得开玻璃门,避免了风沙侵扰。

    这还不算,上面还有字儿呢。

    三轮车正面大玻璃上方,最上面是一个北极熊厂标,右边是“国营——冰糖葫芦”六个字。

    下方则是陈力泉为糖葫芦翻译的英文,“sugar-coated  has  on  a  stick”。

    然后左右两侧呢,还按洪衍武的意思贴上了中文译音,“Bing  Tang  Hu  Lu”。

    这全都是用的白色美术字。

    不但让国人看着觉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