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抢先

    第一百九十一章 抢先 (第2/3页)

利”的“洋快餐”,本质上就是假的。

    在考察过诸多国家之后,“义利”厂方最终选择了和一个亲近大陆的港商合作。

    可这个港商的饮食公司实力并不怎么样,仅仅属于小型公司。

    自然了,所带来的洋口味既不正宗,也没有推陈出新的能力。

    其次,是当时餐厅的装修、灯具,以及消耗性的用品、餐具,本土企业还生产不出来。

    大部分都需要进口,这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资金消耗缺口。

    再加上这个餐厅的合作本身又掺杂了一些政治合作氛围,经营管理完全跟不上劲。

    国内体制的弊病依然故我,这就导致员工内部浪费很严重,进一步拉低了利润。

    这么一来,这家快餐厅的销售价格既无优势,利润率也不高。

    如果从体验上讲,这里跟“马克西姆”和“莫斯科餐厅”完全没法比。

    于是乎,像文艺界、体育局、新闻界,这些主要光顾这里的人,惠顾一次两次,就不会再来了。

    他们也只是尝尝新鲜,谁也不傻,晕了头的才会再当回头客。

    那么综合而言,败因其实打一开始就埋下了,这买卖要不黄才没道理呢。

    这也是为什么原有历史里,“义利快餐”终究没有发展起来,半死不活的吊命到了2002年。

    然后就随着拆迁改造,不声不响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所以说,洪衍武对“义利”只有同情,毫无羡慕,更谈不上压力。

    相反的,他倒是对杨厂长觉得“服务公司迈步有点太小了”的想法很不屑,很不满。

    更对其要把服务公司未开张的餐厅改为“西式快餐”的荒唐想法,进行了坚决的驳斥。

    “大厂长啊,不是我说您,您这可不对啊!光看着别人家孩子好啊?您就不怕伤自己亲骨肉的心吗?”

    “我跟您说,他们这么热闹那是表面,咱得算算性价比啊。办这么个的餐厅的钱,顶得上弄条方便面的生产线了吧?而且之后还得持续投入外汇资源。”

    “反过来咱们的零售点儿,每月多多少少还能给弄点外汇回来。这里外里那个划算?”

    “更何况他们用了多少人,咱们又用了多少人?真要平均算每个人创造的利润,咱们也不比他们差。

    “还有,人家‘义利’弄西式快餐,是因为人家有独特优势啊。名气和产品结构上,都占着便宜呢。人家是英国人创办,沪海进京的老牌子。这么多年了,一说面包和巧克力,京城人就认他们家,觉得正宗。他们用自家的产品,也能降低不少成本。”

    “而咱‘北极熊’是冷饮领域翘楚,搞这个不是说一点不沾边。可您要想跟人家比就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