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获

    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获 (第2/3页)

获。

    这小子搂草打兔子,还往京城倒腾回去几个活宝贝呢。

    什么啊?

    当然是厨师啦。

    是人,他就得吃饭吧?

    尤其是洪衍武这样牙口好、肠胃好、年轻力壮、兜里不差钱,本身会吃又会做的“吃主儿”。

    那不但要吃,还得吃好的。

    但先得说清楚了,他要的“好”,并不是单纯的山珍海味。

    说实在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

    外加上什么松茸、松露、大蜗牛、鹅肝酱、鱼子酱、蓝龙虾、神户牛,那些玩意他几乎都见识过。

    好些东西名不符实,好些东西名过其实。

    好些东西确实名符其实,但现在偏又够不上。

    所以他说的好,其实是专指厨艺水平造就的美妙味道。

    本着要吃就吃当地特色的原则,这一个月,他算是把太原老号给吃遍了。

    什么清和元的头脑,认一力的蒸饺,林香斋的过油肉,老鼠窟的麻团儿,六味斋的卤味。

    全都寻味儿闻名而去,大快朵颐啊。

    但要说最让他爱的,那就是鼓楼羊杂割和太原面食店的面食了。

    北方地区的羊杂汤,其实就像“达子营”、“达官营”这样,可以反映出少数民族军官军队驻扎情况的地名一样。

    都属于同源派生,始于蒙、回这样的少数民族。

    像京城的羊杂汤就执掌于清真厨师之手。

    但可惜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国以后,京城牛羊肉供应趋紧。

    能找到的,几乎都是肉联厂供应的冻肉。

    就这些东西,除了得先紧着回族同胞,还得紧着名家老号呢。

    所以京城的羊杂汤一直在走下坡路,商家很难再用新鲜的生料烹制。

    要有好材料,还留着做爆肚儿、涮羊肉、烧羊肉用呢,对不对?

    于是京城的传统白汤杂碎也就逐渐消失了。

    真真正正变成了低层次的玩意。

    汤色不白,也吃不出羊杂的香味和绵软。

    最后,就变成了跟喝豆泡儿汤似的,必须加芝麻酱、辣椒油、韭菜花和酱豆腐来调味。

    说到这儿就得问一句了,豆泡儿汤为什么要这么喝?

    不就因为太素,滋味寡淡嘛。

    可见这样的杂碎汤味同嚼蜡啊。

    唯一的好处,也只剩下价钱便宜了。

    而相对的,太原的羊杂割就不一样了。

    当地用羊肉做主料的大菜没京城多,本身又产羊。

    这样,太原就保持了最正宗最香醇最绵软的羊杂割做法。

    这里的羊杂割,口感香嫩,羊汤鲜美,不但汤里有粉丝,还可放羊肉,并不全是杂碎。

    那吃起来,再配上个葱油饼,当然过瘾了

    别看是炎炎夏日,太原人也依然趋之若鹜。

    说白了,凡备有早餐的饭店,都有羊杂割,这就是太原餐饮业特点。

    他们对羊杂割的酷爱,真就跟郑州人吃胡辣汤似的,没有不行。

    至于山西的面食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