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都道江南好风光

    第二百四十六章:都道江南好风光 (第2/3页)

,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又有江南安定,迄今未见一贼。

    陈正泰一直对于历史书中的大治天下闻名久矣,倒是很想见识一番。

    只是此次出巡,免不得需配备大量人选,去的又是扬州,陈正泰自是要将骠骑营带去。

    只是骠骑营只有五十人,于是他从东宫左卫调拨了一些人员。

    有了人,接下来便是钱了。

    按照规矩,陈正泰拿着出巡的公文,是可以在沿途的驿站里免费吃喝的,除此之外,还可免费征用运河上的乌篷船。

    这就显然不太符合陈正泰的风格了,便让三叔公特意去寻了江南来的客商,问明了陈家的欠条在江南是否流行,在得到了确切的答案之后,这才放了心。

    于是他很随意地塞了几千贯欠条在身上,又让苏定方随身带了一些金银,铜钱就不必了,这玩意太沉重。

    到了次日,陈正泰便带着百余人,押着十数辆大车,又有马一百多匹,浩浩荡荡地抵达运河码头。

    在这里,李世民已是等候多时了。

    他此时穿着便衣,头戴着无翅璞帽,再看陈正泰鲜衣怒马的样子,便不禁道:“朕穿这一身,在你的身边,倒像个长随。”

    陈正泰尴尬起来,咳嗽道:“恩师,下扬州都是这样行头的,如若不然,会被扬州人瞧不起。我等好歹也是京里去的人,岂能丢了这脸面?”

    李世民微笑,倒是没有真的计较。

    此时,詹事府早已吩咐了雍州牧治这里征用了官船、民船数十艘。

    人马纷纷登船。

    李世民显得兴致勃勃,上了船头,兴致盎然地看着远处河岸的崇义寺。

    那崇义寺在高处,此时倒影在运河上,这一座隋炀帝所修的运河,如今成了嫁衣,换了新主人,恰如妇人二嫁,到了李唐这里,几经疏通和拓宽,而今已有了一番新颜。

    这船徐徐地离开了码头,顺水而下,看着逐渐远去的风景,李世民兴致勃勃地道:“当初隋炀帝下江都(扬州),朕听说很是热闹,那龙穿有数层楼高,船行不动,便需河岸上有数千纤夫拉拽,河岸边更有十万禁军随船而行,朕只需一乌篷船,有弟子在侧,足矣。”

    苏定方本来觉得自己也算是混出头来了,能和天子同舟,这不是谁都能有殊荣。欢快地跟着陈正泰一道到船头来陪驾,可一听天子此言,顿时觉得人生没了乐趣,便又回那乌篷里躲风去了。

    倒是陈正泰笑着道:“杨家天子固然是气派,可与李家天子相比,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恩师视百姓如赤子,不愿平添百姓负担,只此一条,便足教那隋炀帝在地下羞耻了。”

    反正隋炀帝被人砍死了,背后骂他几句,这很合理吧。

    只是没等到李世民的回应,李世民的身子微微一晃,突然抚额,不禁道:“扶朕去歇,朕有些头晕。”

    陈正泰这才意识到,李世民是个旱鸭子,晕船,此时心里不由大喜,机会来了,哇哈哈,看我陈正泰照顾得如何。

    须知对付严厉的长辈和上司,就和带女神去看恐怖电影一样的道理,趁在最虚弱的时候,表现一些关心,往往是最容易获得信任的。

    历史上几乎所有登基的皇子,往往都是在皇帝病倒时在病榻前伺候的最殷勤的人。

    当然,女神并不会给你一起去看恐怖电影的机会。

    可现在对陈正泰而言,时机却来了。

    搀扶着李世民到了乌篷里,让他歇下,嘘寒问暖一番,随即便吩咐张千去熬一些药来。

    张千瞪他一眼,心里说,咱自己不知要熬吗,还需你来指使。

    可陈正泰说了和没说是两回事,他吩咐了张千,这熬药之功便是陈正泰的,抢不走。

    ……

    天有不测风云,至扬州码头,天上又是乌云密布,一路南下,沿岸的风光更多了绿色,码头处看去,便连这里的屋宇,仿佛都生了青苔。

    这里的空气,总像是是黏黏答答的,沿岸上人流如织,此时的扬州,方才是运河的起点,这运河还未修通至越州,因而扬州成了连接大江南北的通衢之地,又因为南朝的开发,以及隋炀帝的行在所在,远远眺望,这烟雨朦胧之中,高大壮丽的佛寺与恢弘的别宫,疑在水上一般。

    陈正泰等人登岸,李世民这一路,已不知呕吐了多少回,身子竟觉得孱弱。

    陈正泰雇了几个脚夫,抬着藤轿来让脸色略有苍白的李世民上了娇子。

    李世民的面上这才恢复了一些血色,到了地方,自然是先安顿,陈正泰和李世民先上岸寻了一个客栈,叫人预备了一些吃食,后头的苏定方则指使着人收拾各种行李。

    这一箱箱的物资抬上岸,箱里都是刀枪剑戟,还有铠甲和弓弩、箭矢,甚至还预备了一些火器。

    毕竟陈正泰吩咐了,不能太招摇,因而他们也只是寻常人的打扮。所有的军械,都需装箱。

    李世民看到了别宫,心里颇为激动,这当初的江都别宫,他已赐给李泰作为越王府了。

    父子二人已经许多日子不见了,却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