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 (第1/3页)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薪也。以樵烧之故,因谓之樵之。樵之,齐人语。○樵,似遥反,薪也。



    [疏]“焚之者何”。



    ○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执不知问。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据战伐不道所用兵。○攻,音贡,又如字,下同。



    [疏]“樵之者何”。



    ○解云:虽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义,故执不知问。



    疾始以火攻也。征伐之道,不过用兵,服则可以退,不服则可以进。火之盛炎,水之盛冲,虽欲服罪,不可复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传不讬始者,前此未有,无所讬也。○复,扶又反。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据郱、鄑、郚系纪。○郱,步丁反。鄑,子斯反,一音晋。郚,音吾。



    [疏]“咸丘者何”。



    ○解云:欲言是国,经典未有;欲言非国,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注“据郱鄑郚系纪”。



    ○解云:庄元年冬,“齐师迁纪郱、鄑、郚”是。



    国之也。欲使如国,故无所系。加之者,辟实国也。曷为国之?据郱、鄑、郚不国。君存焉尔。所以起邾娄君在咸丘邑,明臣子当赴其难,与在国等也。日者,重录以火攻也。○难,乃旦反。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是也,故决之。



    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据滕,薛不名也。



    [疏]注“据滕、薛不名也”。



    ○解云:即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据以贱也。



    [疏]“失地之君也”。



    ○解云:即《曲礼下》云“诸侯失地名”是。



    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穀、邓本与鲁同贵为诸侯,今失爵亡土来朝,讬寄也,义不可卑,故明当待之如初,所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无后者,施於所奔国也。独妻得配夫,讬衣食於公家,子孙当受田而耕,故云尔。下去二时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贬,明大恶。不月者,失地君朝恶人,轻也。名者,见不世也。○不偷,他侯反,本又作“媮”。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无后”至“大恶”。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云“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彼注云“寓,寄也。寄公之子,非贤者世不足尊也”,是其义;又云“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云“贤者,子孙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轻也”。



    ○解云:朝例时,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来朝”是也。而此责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传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彼书月见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恶人轻故也。僖二十年“夏,郜子来朝”,僖公非恶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轻于奔故也。然则此注因桓恶人,故言此。若其不然,正宜直云失地之君来朝轻矣。



    ○注“名者,见不世也”。



    ○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荐尚韭卵。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烝,之承反,冬祭也。祠,嗣丝反。卵,力管反。犹食,音饲,下同。别,彼列反。夏曰礿,荐尚麦苗。麦始熟可礿,故曰礿。○礿,音予若反,本又作“禴”,同。



    [疏]“烝者何”。



    ○解云:欲言宗庙之祭,而文无所系;欲言祭天,天无烝名,故执不知问。



    ○注“荐尚韭卵”,又注“荐尚麦”至“曰礿”。



    ○解云:《王制》云:“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肫,稻以雁。”



    秋曰尝,荐尚黍肫。尝者,先辞也。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冬曰烝。荐尚稻雁。烝,众也,气盛貌。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曰烝。无牲而祭谓之荐。天子四祭四荐,诸侯三祭三荐,大夫、士再祭再荐。祭於室,求之於幽;祭於堂,求之於明;祭於祊,求之於远:皆孝子博求之意也。大夫求诸明,士求诸幽,尊卑之差也。殷人先求诸明,周人先求诸幽,质文之义也。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诸侯之士特豕。天子之牲、角握,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祊,必庚反。少,诗照反。索,所百反。



    [疏]注“无牲”至“之荐”。



    ○解云:谓无牛羊豕之牲也。而中霤礼云祭五祀于庙,用牲有尸,皆荐于奥。何以荐用牲?彼谓正祭之时,先荐于奥,仍自无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尸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云:皆时王之礼,中霤礼亦然。



    ○注“殷人”至“义也”。



    ○解云:即《郊特牲》云“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是也。



    ○注“礼天”至“大牢”。



    ○解云:皆时王之礼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云:皆指祭宗庙之牲也,仍不妨《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宾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数也。属十二月巳烝,今复烝也。不异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荐众多,可以包四时之物。○亟,去冀反,数也,注及下同。数,所角反。属十,音烛,下同。今复,扶又反,下同。



    [疏]注“属十”至“烝也”。解云:烝者,冬祭之名。明去年十二月巳有烝,但得常不书,今正月复作烝,故言亟。



    ○注“不异”至“之物”。



    ○解云:烝者,冬时祭名。前已作讫,今宜易名,而犹言烝,故说之也。



    亟则黩,黩则不敬。黩,渫黩也。○黩,徒木反。渫,息列反。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故将祭,宫室既脩,墙屋既缮,百物既备,序其礼乐,具其百官,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君牵牲,夫人奠酒;君亲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济济乎致其敬也,愉愉乎尽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飨之也。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养,馀亮反。散齐,素旦反;下侧皆反。相君,息亮反,下同。洞洞,大董反。胜,音升。济济;子礼反,又似兮反。愉愉,羊朱反。勿勿,如字。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云:《祭义》文也。彼郑注云“享,犹祭也”。



    ○注“故将祭”至“百官”。



    ○解云:皆出《祭义》,何氏差约言之也。



    ○注“散齐七日”。



    ○解云:即《祭统》云“故散齐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志意也”。定其志意者,谓齐之日不御不乐不吊是也。



    ○注“致齐三日”。



    ○解云:即《祭统》云“致齐三日以齐之”,是致齐者,即郑氏云“致之言至,致谓深也、审也”之属是也。



    ○注“夫妇”至“奠酒”。



    ○解云:案今《祭义》酒作“盎”字。郑注云“奠盎,设盎齐之樽”,盖所见异,或何休以义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亲”至“如事生”。



    ○解云:皆出《祭义》,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注礼本下为士制者,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於事,且不能备物。”义亦通于此。



    疏则怠,怠则忘。怠,解。○疏,音疏,下注同。解,古卖反。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礼本下为士制。兹,此也。四者,四时祭也。疏数之节,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感四时物而思亲也。祭必於夏之孟月者,取其见新物之月也。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时祭者,则不敢美其衣服,盖思念亲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折中,之设反;下丁仲反。御寒,鱼吕反,又如字。不与,音预。



    [疏]注“礼本下为士制”。



    ○解云:即《士丧礼》、《士虞》、《士相见》之属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无礼篇,故传家偏举言之,即《曲礼上》篇“礼不下庶人”,郑注云“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义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来聘。家,采地。父,字也。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称字,不称伯仲也。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云:上大夫称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属是也。次大夫不称伯仲者,即此是也。下大夫称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纠是也。



    夏,五月,丁丑,烝。○何以书?讥亟也。与上祀同为亟也。



    [疏]注“与上”至“亟也”。



    ○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礼。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犹与上祠同在一时而复为烝,故曰与上祀同为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当雨雪,此阴气大盛,兵象也。是后有郎师、龙门之战,氵不血尢深。○雨雪,于付反。氵不,古流字。



    [疏]注“是后”至“尤深”。



    ○解云:郎师,即下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其龙门之战者,即下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已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是也。《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祭者,采也。天子三公氏采称爵。○祭公,侧介反,后“祭仲”、“祭叔”放此。应,应对之应。



    [疏]“祭公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而逆王后;欲言大夫,而经文言公,故执不知问。



    ○注“天子”至“采也”。



    ○解云:《春秋说》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应十二子。”宋氏云:“十二次,上为星,下为山川也。”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纪星数,亦下应十二辰,故曰下应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称爵”者。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上大夫即例称五十字,即祭伯、南季、荣叔之属是也。次大夫例称二十字,即家父之属是也。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纠是也。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次士以官录,即宰咺是。下士略称人,“公会王人于洮”是也。其刘子、单子之属,不称字而称子者,谓诸侯入为天子大夫,故设文,非王臣之常称。若然,祭公、周公官爵適等,而僖九年“夏,公会宰周公”,特加“宰”者,彼传云“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注云“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任,故加宰”,仍非常称也。



    何以不称使?据宰周公称使。



    [疏]注“据宰周公称使”者。



    ○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来聘”是也。而称宰者,义与九年同。婚礼不称主人。时王者有母也。遂者何?生事也。生,犹造也。专事之辞。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据待君命,然后卒大夫也。



    [疏]注“据待”至“夫也”。



    ○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传云“非此月日也,曷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前此者,婴齐走之晋。公会晋侯,将执公,婴齐为公请。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於貍轸而卒,无君命不敢卒大夫。公至,曰:‘吾固许之反为大夫。’然后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以上来无事,知遂成使于我。○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婚礼成於五:先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然后亲迎。时王者遣祭公来,使鲁为媒,可则因用鲁往迎之,不复成礼,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谓海内何哉?故讥之。不言如纪者,辟有外文。○媒,亡杯反。请期,音情,又七并反。迎,鱼敬反。妃匹,音配,绝句。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录,言如纪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疏]“女在其国称女”者。



    ○解云:即隐二年“纪履緰来逆女”,上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之属是也。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於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明子尊不加於父母。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以季姜言归。



    [疏]“京师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国,而为王后所归,故执不知问。



    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宫室官府,制度广大,四方各以其职来贡,莫不备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据士,与诸侯分职而听其政焉,即《春秋》所谓内治其国也。书季姜归者,明鲁为媒,当有送迎之礼。○治自,直吏反。



    [疏]“京者”至“言之”。



    ○解云:京师之名,理须训解,故分而问之。



    ○注“地方千里”。



    ○解云:即《诗》云“邦圻千里”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云: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礼”。



    ○解云:《春秋》据鲁为王,故内鲁,若周公制礼,内京师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据臣子一例当言聘。○射,音亦。



    [疏]“诸侯来曰朝”。



    ○解云:隐十一年师解云尔,故此弟子执而难之。



    ○注“据臣”至“言聘”。



    ○解云:僖元年传文。



    《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在齐者,世子光也。时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礼,恐卑,故使自代朝,虽非礼,有尊厚鲁之心,传见下卒葬详录,故序经意依违之也。小国无大夫,所以书者,重恶世子之不孝甚。○齐与,音馀,绝句,下同。恶,或乌路反。



    [疏]注“在齐”至“光也”。



    ○解云:即襄九年“冬,公会晋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十一年“公会晋侯”已下“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云云“伐郑”是也。



    ○注“时曹”至“之心”。



    ○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传见”至“详录”。



    ○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讥;世子序诸侯之上,明亦合讥,而传云未知在齐曹者,正以其卒葬详录,故依违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小国始卒,当卒月葬时,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来朝,《春秋》敬老重恩,故为鲁恩录之尢深。



    [疏]注“小国”至“尤深”。



    ○解云:所传闻之世,未录小国卒葬,所闻之世乃始书之。其书之也,卒月葬时,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云云之说,当文皆自有解。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时实桓公欲要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故讳使若会而不相遇。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见拒深。传言公不要见者,顺经讳文。○见要,一遥反,注同。



    [疏]“会者何”。



    ○解云:经既书会,作聚集之名;寻言弗遇,是未见之称,故执不知问。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以言来也。



    [疏]“郎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战於其内;欲言非邑,经有城郎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以言来也”。



    ○解云:凡言来者,乡内之辞,今经言来,故知近邑也。而僖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是时在召陵,而言来者,据师道楚,故得言来。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据齐师、宋师次于郎不言来,公败宋师不言战,龙门之战不举地也。



    [疏]注“据齐师”至“不言来”。



    ○解云:在庄十年。



    ○注“公败”至“不言战”。



    ○解云:隐十年“公败宋师于菅”,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庄十一年“公败宋师于鄑”,凡有三经,宜隐十年以当之。



    ○注“龙门”至“地也”。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云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