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中山经

    卷五 中山经 (第3/3页)

一璧。干舞,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阳多铁。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之山。其木多、[木酋]、杻,其草多枝勾。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金水。



    又西南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足支]踵,见则其国大疫。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又西三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穀、柞、杻,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弓欠]、杻。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具);合巫祝二人舞,婴一璧。



    《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枏,其兽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穀、柞、杻、橿。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林多[艹/诸][艹/与],其草多鸡穀,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柞、枏,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又东四十里曰(支)(攻)离之山。(济)([氵有])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鸣自呼。多[牛乍]牛,多羬羊。



    又东北五十里曰[衤失][竹/周]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桓)。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多美梓,其阳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车古]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马央][分/牛],食者不风。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闾麈,多麢、[免/比/大-儿]。其阳多珉,其阴多青雘。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其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穀,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敝/龟],枝尾,食之无蛊疫。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石西/土]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彚,赤如丹火,其名曰 [犭戾],见则其国大疫。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艹/咸]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椐。



    又东二十里曰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 ,其中多白垩。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纍。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鼠犬]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沧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鸜鹆。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穀。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木酋]、杻、苴,其草多亹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大)(犬),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犭多]即。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皐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月色]石。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穀、柞,无草木。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穀,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竹/媚]。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鸟余],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百十)(三百)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木酋]、檀、杻,其草多香。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穀、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竹/圭]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艹/糜]芜、芍药、芎[艹/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棕枏荆、芑、竹箭、[竹媚]、[竹囷],其是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鹿/旨]、就。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林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艹/诸][艹/与]、[艹/术]。



    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穀、柞、柳、杻,其草多荣草。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厌/木]楮,其兽多鏖、麝。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氵今]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气刂],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穀也,弋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