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顺势而为

    第四十章 顺势而为 (第2/3页)

兄吉言。”吴永旺仰天大笑,大笑声中,负手而去。

    周围考子不下数十人朝夏祥拱手施礼,以谢他点化之情。夏祥不厌其烦,一一回礼。忽然一人分开人群,来到夏祥面前,手指夏祥鼻子,张口便骂:“夏祥,你这般品行也配为人师表?别人不知道你的底细,我却是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夏祥顿时惊呆当场,仔细一看,眼前站了一人,圆脸、大眼、浓眉,络腮胡子,若不是书生打扮,再手中提了一对板斧的话,任谁第一眼看去都以为是张飞再世。

    “怎么,不记得我了?上次在大街之上,你和见王殿下对峙,我在一旁观战,还助了你一臂之力……”圆脸书生见夏祥对他一脸陌生表情,不由愤愤不平地说道,“你记住了,我姓滕名正元,乃是镇守东南的大将军滕向天之后。来日高中状元之时,我再好好教导教导你。”

    话一说完,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夏祥一脸愕然,不知所措地笑了笑,想起了当时滕正元还曾声援他,后来因他以退为进逼迫见王夏存先让步之时,他愤然离去,不由摇了摇头。和张厚的勇敢、沈包的直爽相比,滕正元的激愤更显率真。

    夏祥朝周围考子拱手致意,朝自己的单间而去。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文昌举微眯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冷峻的笑意。

    直到全部考子陆续进入单间,考场之中空无一人之时,文昌举才回身对身后三名考官之一的高亥说道:“高侍郎,今年大比,凡是将‘刑赏忠厚之至论以疑罪从轻’的论点破题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

    高亥躬身答道:“是,文尚书。”

    考官之一的陈封和高亥同为礼部侍郎,他起身问道:“文尚书,自从司马大学士提倡平实文风以来,十多年来,风气一向清明,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并且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即使是全不顾经文,各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也是无妨,不拘一格发现人才,才能让天下英才为朝廷所用,才能做到野无遗贤……”

    考官之一的章则是身为翰林学士,他也起身说道:“文尚书所言过于偏颇了,怎能一概而论?何况以下官之见,夏祥的点题甚是体贴,值得嘉许才对。”

    文昌举脸色一沉,哼了一声:“司马饰当年大开平实之风,他知贡举之年,录取了连车、连易二人,结果连车被贬海南,怕是再难回到上京了。连易更是狂妄,在殿试的策论之时,年少轻狂,对策洋洋七千言,指责皇上不知节俭不顾民生,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儿。”

    见章则是和陈封还想再说些什么,文昌举右手一伸:“不要再说了,既然皇上命本官为主考官,今年的大比,就由本官一言而定。”

    章则是和陈封对视一眼,二人一个摇头,一个淡然而神秘地一笑。高亥却是一脸恭谨,目不斜视,眼中只有文昌举而无视章则是和陈封。

    夏祥进入了自己的单间之后,门在外面被上锁,三天之中不得出入。张厚、沈包被安排在相隔很远的单间,不过不管远近,三天之中是无法再见一面了。

    单间之中,除了一桌一椅之外,并无其他物品。夏祥先是在房中来回走动少许,然后坐回座位之上,闭目养神。

    也不知过了多久,门响了一声,门上的隔板打开,笔墨纸砚递了进来。

    夏祥并没有迫不及待地展开试卷,今年的主考官临时更换为文昌举,他便知道今年的大考比往常多了几分变数。对文昌举此人,他所知不多,不过能够官至礼部尚书,也是非同一般之人。只不过在眼下风起云涌的当下,主考官的走马换将难免会让人多生出一些和三王爷有关的联想。

    张厚和沈包早已打听清楚,文昌举担任礼部尚书之时,便是三王爷举荐之力。毫无疑问,文昌举替下杨砥,背后也是三王爷之功。只是不知皇上到底病情有多严重,而夏存先在皇上的心目之中又有多少份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皇上破例加封夏存先为见王,又无比恩宠,显然是有意为之。夏存先比三王爷年轻许多,他又是大王爷景王之子,是三王爷、四王爷和五王爷之侄,皇上若是册立夏存先为太子,会比册立三王爷为太子更得大王爷、四王爷和五王爷之心。

    毕竟,相比之下,夏存先的威胁要比三王爷小上许多,大王爷景王自不用说,即便四王爷庆王和五王爷云王,也会愿意有一个侄皇帝而不是一个同辈皇帝,更何况和三王爷的权势滔天权倾朝野相比,全无根基的见王就算有幸坐上皇位,也是立足不稳,需要多多依仗诸位叔王。

    夏祥在端坐了半个时辰之后,开始研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每一个考子读书的根本。夏祥也不例外,在中山村时,母亲时常在田间劳作时也不忘教导他,人无志不立,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是读书人都应有的共同志向。受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