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2/3页)

/p>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①六合之内:六合,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阴。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阳气亢奋,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疿,即汗疹。



    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之五宫,指五脏,是阴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