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1/3页)

    【本篇要点】



    一:指出针刺治疗应结合四时气候,而有轻重深浅的分寸.因为天气、地气、人气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非但不能愈病,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针刺胸腹部位,要注意避免误伤五脏,并指出了避免的方法和误伤五脏的死期.说明只有了解内在脏器的部位以及正确掌握针刺的手法,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十二经脉气绝的症状.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