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中华文化“风骚”再现!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中华文化“风骚”再现! (第2/3页)

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就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骚”二字,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离骚》不仅是用屈原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吸取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融成的伟大诗篇,更是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这,够不够!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时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离骚》,是诗,也是歌,一首有韵的歌。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古人的唱法我们已经再也找不到了,上古时代音韵就和现代汉语差得太多太多,现在,我们连复制上古人的读音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上古楚地的方言了,为此,学术界都不知道斗了多少次嘴,打了多少次架。

    就连记载在《神奇秘谱》上的古曲《离骚》,也是晚唐人根据诗歌创作的曲子,真要说起来,也不算是真正的上古遗韵。

    而真正的曾侯乙编钟的上古声音,就更不可能在这里出现了,哪怕央视爸爸再流弊,也办不到,舞台上这套曾侯乙编钟,毫无疑问只是复制品。

    这套编钟出土之后,只演奏过三次,第一次奏响,是在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在现代向世人第一次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

    第二次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曾侯乙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

    第三次,是香港回归时,国家特批再次敲响曾侯乙编钟。(这个有疑议,不少资料明确指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上奏响的编钟也是个复制品。但我们就不纠结这个了吧,就当作是三次。)

    粉丝们不知道的是,真品的曾侯乙编钟现在就在某台放着,在为下一个节目做准备。

    苏落也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