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驻广办的促销手...

    第二百四十二章 驻广办的促销手... (第2/3页)

    按照军警部10月出炉的最新统计,劳改营设立半年以来,共有三百余人被收监接受劳动改造处罚,其中有七十多人因为表现良好或者刑期服满获得了释放,但没能熬得住高强度的劳动而死在劳改营的人,每个月都保持在了两位数,前前后后已经死了八十来人。也就是说被收进劳改营的犯人,每四人中间就有一个倒霉的家伙熬不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至于像高桥南这样劳改营出身还能混出名堂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这批移民的到来,倒是为劳改营又补充了编制,正好也显示出了军警部提前要求扩充军力的前瞻眼光这要不多训练一批民兵出来,那还怎么看守突然就多出来的几百苦役?

    不过这些人当中也会有一部分幸运儿逃过劳改营的苦役生涯,民政部门会对这些战俘和犯人进行甄别,挑选出他们中间有一技之长的人,例如工匠、水手、马夫等等,这些人会被分配到各个对口单位去服劳役,而他们获得归化民身份所需的时间会比劳改营的小伙伴们短得多,只要三个月之内不犯大错,便算是过关了,如果中间有立功表现还会进一步缩短这个时间。

    而少量的难民则会在短暂的隔离观察期结束之后,就被分配去新建的铁炉港安家。执委会打算在那里集中安置北越移民,以减少大批北越移民到来可能会给胜利港造成的社会动荡。铁炉港的一期开发就需要上千的劳工定居当地,待一期完成之后,执委会还准备逐步开发铁炉港以北至陵水之间的广袤沿海平原,届时安置更多的北越移民也不会成为问题。

    而同一天时间,驻广办在广州开设的“海汉书局”也正式开始对外营业了。这个书局是在何夕的倡议之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日后面向大明的文化输出作准备,为此驻广办又掏一千两银子,在广州城里买了一个小院子。

    当然了,由于现在的田独造纸厂还处在制造卫生纸为主的技术摸索阶段,穿越集团自身还不具备印刷出版的能力,短期内想自己出书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书局在初期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店内所陈设的书籍也是大明境内流通的各种经史子集。作为穿越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福瑞丰”也在这天为书局送来了数套购自江浙一带的精装雕版书籍当作贺礼。

    相比于广州城内的其他同行,“海汉书局”也比较有自己的特色,店里的书籍并不仅仅是用来出售的,顾客们可以在店内免费借阅,更类似于小型图书馆的性质。有施耐德这个商业奇才坐镇指挥运作,炒作手段自然不是问题。开业之前一周,整个广州城就已经在到处传说,这间书局的后台老板便是现今广州城最流行的玻璃文具供应者,因此开业这天除了吸引到大量的文人墨客到场围观之外,一直在寻找货源的各路商家也都派人前去一探究竟。

    关于这种炒作方式,“福瑞丰”方面也曾表示过不满,因为按照双方的协议,“福瑞丰”是海汉玻璃制品在两广地区的唯一代理商,虽然这个资格是有时间限制的,但协议内也有规定,海汉方面不能将玻璃制品在大陆地区直接出售给其他商人。

    这就能看出当时李奈签订协议时被执委会的嘴炮们钻了空子海汉人虽然不能在大陆地区直接出售商品给第三方,但如果第三方自行去胜利港进行采购,却不在此限制之列,而这也正是驻广办想要达到的宣传目的之一。只要告知这些商人去哪里进货,利益趋势之下,他们自然就会派船前往胜利港交易,而这样也能促使胜利港的自由港名声能够更快更广泛地为人所知。

    对于施耐德的这种解释,就算是老狐狸李继峰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了,谁让他当初派了个没经验的老三去胜利港谈生意呢?不过好在“福瑞丰”已经拿到了海汉方面的最惠待遇,至少今后在进货成本上不会高于任何一家竞争对手,起码还占了个出场时间早,顾客印象深的便宜。而且施耐德也表示,“福瑞丰”现有的代理商品仍然享有独家代理权,海汉方面即便是要卖给其他人也不会在广州卖,并且绝对不会卖一模一样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安抚住了“福瑞丰”一方。

    按照事前协议,驻广办不会在“海汉书局”出售那些令广州商人眼红不已的独家商品,但这并不妨碍施耐德用此来做一次大大的宣传活动,顺便教一教“福瑞丰”,好东西不一定需要直接卖现钱才能产生收益。在书局门外两边的墙上,便贴着一大串告示,内容都是关于开业期间的活动内容。

    所谓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抽奖。这种在后世已经被各路商家玩烂了的把戏,在这个时代却还算是比较新鲜的玩意儿,而且奖品也确实诱人,不但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