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发亚龙湾

    第二百五十六章 开发亚龙湾 (第2/3页)

 不过相较于十月抵港的那批北越移民,这一批新移民的去处除了铁炉港之外,又多了一处新的地方,便是位于胜利港与铁炉港之间的亚龙湾沿岸地区。

    亚龙湾呈半月形,位于整个海南岛的最南端,这里在后世最为出名的便是绵延数公里的白‘色’沙滩和清澈见底的海水。在后世这里是著名的度假区,被各种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级酒店和度假村等等设施填得满满当当,光是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就有两处,足见这里的消费市场定位非常高端。

    亚龙湾沿岸的这块平原地区被夹在六道岭和亚龙岭之间,其面积却比胜利港和铁炉港加起来还大,只是由于其地势过于开阔,面对大海几乎是无险可守,因此执委会在前期才没有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目标毕竟执委会没有后世共和国的那种强大的建设能力,直接在亚龙湾里建了数公里长的防‘浪’堤岸将半边海湾封了起来作为海军基地使用。

    目前执委会在选择拓殖点的时候,对于安全上的考虑会更多一些,因此像莺歌海这样的天然盐场和亚龙湾这种近在咫尺的平原地带都曾被执委会从候选名单上刷掉过。最近之所以将亚龙湾再次列入了开发对象,还是来自于农业部袁老爷子的提议。

    在穿越集团占据了胜利港至田独一线区域之后,农业部就在田独河沿岸开垦了大量的田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目前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已经收获了两季,而经济作物的收获期却要长得多,快的如甘蔗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慢的如橡胶树、油棕,没三五年是看不到成效的。那些前期被砍伐掉的山林,现在也开始在慢慢补种各种经济林木。特别是可以提炼生物柴油,被民间称为麻疯树的柴油树,更是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种植,几年之后便有望实现小规模的柴油供应。

    执委会对农业部所寄托的希望可不仅仅只在于粮食这在打通北越航线之后基本已经不再是困扰穿越集团的问题。能织成帆布的剑麻,以及工业生产所需的橡胶、柴油,也并非执委会的全部目标,那些能够外销,为穿越集团创造利润的经济作物,才是执委会目前所看重的部分。除了现有的工业品之外,穿越集团也需要有更多拿得出手的农产品才行,而袁老爷子认为目前最适合大规模种植并且见效最快的经济作物,当属甘蔗。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南方地区,蔗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出产,西方国家的商人在广州所采购的远洋货物当中,并不像后世那样会以瓷器和丝织品为主,而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蔗糖整艘船上装载的货物,大概有80%是广东出产的蔗糖,而瓷器和丝织品所占的货物比例不会超过10%。这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瓷器和丝织品的价格太高,商人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大量进货,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南方制糖产业的发达程度,以及蔗糖在市场上受到追捧的程度。

    甘蔗只需十到十二个月就能收获,这个周期在经济类作物里基本算是很短的了。但由于早期条件的限制,农业部也只是在田独河沿岸种植了一百多亩的甘蔗这么点面积,用来自己人打牙祭倒是够了,想量产白糖却是远远不够看的。

    不过既然现在人力上已经比初期宽松了许多,农业部便再次提出了大面积种植甘蔗的计划这次农业部把眼光放到了亚龙湾沿岸,计划一口气先开垦两千亩以上的蔗田作为一期工程,并专‘门’为此撰写了完整的开发计划。

    执委会在研究了农业部提‘交’的开垦方案之后,居然很顺利地就批了下来,并敦促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配合实施。这次执委会没有再以安全问题否决开发亚龙湾的提案,原因其实也有好几个。

    一是执委会的确需要农业部拿出一点短平快的创汇项目,缓解胜利港出口商品种类不足的现状。二来农业部的计划开发地区距离位于田独河入海口东岸的玻璃车间最近处仅仅两里路,中间只隔着一个海拔不到百米的小山岭,如有外敌来袭可以及时向内陆地区撤退。第三个原因则是军警部帮了忙,他们正准备将海岸观察哨外迁,以扩大海上预警范围。西边预计将在鹿回头半岛上设立观察哨,而东边选择的地址则是能够观察到整个亚龙湾海域的虎岭。这样一来,观察哨的预警范围比过去榆林角的单一哨所增加了五倍以上,遇到情况时胜利港的防御力量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出反应。

    两千亩的蔗田也不是说开就马上能开出来的,种植甘蔗之前所需的深耕和开沟,就是实打实的力气活。好在这段时间已经进入了农闲时节,农场公社有大把的闲散劳动力可用。截止最新这批移民抵达胜利港当天,农场公社的劳工们已经在亚龙湾地区开垦出了近千亩的蔗田。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