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汤姆的真实目...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汤姆的真实目... (第2/3页)

民团现在还能打工赚钱补贴开支,海汉民团要是驻扎在李家庄,平时谁敢使唤他们做事?不倒贴军费就得谢天谢地了。

    王汤姆道:“广东境内的匪患已经闹了好几年,逃难的灾民也不少吧?我记得上次去广州的时候,在城‘门’外也见过成群结队到广州避难的老百姓。”

    “那还真是不少,北边的清远、从化、增城、龙‘门’等县,还有惠州府、韶州府、肇庆府的一些县区,都有灾民逃难到广州谋生。这些地方先遭天灾,又逢**,官府又管不过来,想不‘乱’都难啊!”说到这个话题,李继峰也忍不住感叹连连。

    其实近几年广州府周边连连遭灾,李家庄这里也遇到了两次旱情,导致粮食欠收。如果不是李家财力雄厚,自行购买了大量粮食保证了本地的供应,这李家庄说不定也早就已经‘乱’了。到目前为止,庄上还有不少的长工欠了李继峰至少一两年的租子没能还上。不过李继峰现在已经把注意力主要放到了与海汉人的合作项目上,对于李家庄的这点地租倒不是特别看重了,虽然已经有积年的欠租,但也并没有针对这些同根同宗的本地人进行催缴。

    “这么多的难民涌入广州,一时半会也找不到饭吃,如果光吃救济粮,官府也供不起这么多的嘴。与其让这些人变成了乞丐倒毙在路边,倒不如让他们去琼州岛开荒,凭他们的劳动力来换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李老板,你觉得怎么样?”说着说着王汤姆就转移开了话题,从李家庄的防御扯到了移民上面。

    李继峰倒也不以为意,既然王汤姆问起,他便老老实实地答道:“其实在广州所开的善堂,也一直在向琼州输送人口,其中的事务都是贵方驻广办在‘操’持,王上尉一问便知。”

    “太少,太慢,效率太低。”王汤姆摇摇头道:“少的时候,一个月才运百八十个人,这么点人运到琼州岛能干什么?‘琼联发’在崖州圈了十几万亩地,要开垦这么多地需要多少移民,李老板也可以算一算。”

    “毕竟官府对民众的迁徙看得比较紧,若是动作大了,难免会引人注目,王上尉见谅!”李继峰对此也很无奈。海汉善堂吸纳移民的事情其实一直都是驻广办在‘操’办,对于其中的困难,海汉人应该也是很清楚的。要是在广州城外组织大规模的移民,那不消两三天,就会被城里的几个特务衙‘门’给盯上,说不定会连珠江码头上装运移民的船只都给一并扣下来。

    “你说得没错,广州城附近有太多人盯着,组织移民是不太方便。”王汤姆对于李继峰的说法给予了肯定,接着便说出了真实的目的:“但如果把难民都组织到番禺这边来上船,应该就没那么多的麻烦了。”

    李继峰愕然道:“贵方的意思是……把李家庄这处地方,变成移民集中地?”

    王汤姆点点头道:“这里距离珠江口很近,水道畅通,海船也进得来。附近又没有官府机构,不用担心有官府的人来‘插’手地方事务。而且有这么大的一处庄子,要对外扩建一些临时住所也比较容易。至于治安方面,李老板就不需要担心了,我刚不说了吗,我们会派民团过来驻扎,顺便也能帮着维持一下本地的治安秩序。”

    李继峰听到这里心中已经了然,暗自腹诽道你这哪是顺便,分明早就已经做好了全盘的策划,只等打跑了这批流寇土匪之后,便要在李家庄实施了。

    李继峰所料想的情况大致无误,王汤姆所说的这种方案并非他自己的个人想法,而是已经在执委会上通过的行动方案,只是这次几个高官都无暇外出参与这次的军事行动,所以这个说服工作也只能勉为其难地‘交’给王汤姆来完成了。而王汤姆的嘴皮子本事跟陶东来等著名嘴炮相比的确还差距较大,想要把目的用婉转一点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兜了两个圈子险些把李继峰的心脏病给兜出来。

    目前三亚地区的主要移民来源已经由大明的汉人开始逐渐变成了占据相当比例的北越移民,每个月抵达胜利港的北越移民从去年下半年的每月数百人,已经上升到现在的每月一千二到两千人的规模。虽然北越移民大多粗通两广白话,在‘交’流上并没有特别大的障碍,但执委会认为从长远看还是有必要让归化民的结构以明人为主体,保证整个人口结构的稳定‘性’。

    而大陆的移民引进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民政部‘门’认为主要是在广州的机构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办法放开手在当地大规模招揽并组织移民运输,只能走重质不重量的路线,以引进技工、落魄文人和无牵无挂的孤儿为主。至于说解决之道,目前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在离广州城距离不算太远的地方找一个‘交’通便利之处,建设一个专‘门’的移民安置转运据点。

    执委会对这个转运点的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