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万骑卷平冈

    第四百二十一章 万骑卷平冈 (第1/3页)

    黎阳津,大伾山。

    从先秦一直到金朝,这里都为黄河的转折点,“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山阻河险”,大伾山南控名渡黎阳津,与南岸白马津相对,自古就是黄河南北交通要道。

    黄河在此平缓流过,便于舟船往来,架设浮桥;周遭平野开阔,便于大军屯驻运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末陈胜起义军便是在此北渡黄河进攻赵地;刘邦同样在黎阳津与秦军交战,之后又从此渡黄河入楚与项羽决战;东汉光武帝以幽、并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也首先于黎阳立营以障河北;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在此对峙角逐数年;隋末唐初瓦岗军和唐高祖都在此建筑军寨;五代时时朱温、李克用同样在此争夺数年。

    而赵宋朝廷同样在大伾山北麓建通利军(通利军既是军队名称,也是行政区划,后通利军改名安利军,三年前又改名浚州),驻兵三千,同时又在对岸白马津驻军三千,共同扼守黄河浮桥,两处要津。

    只是大宋承平日久,中原腹地百年不闻战事,千百年来发生在这处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也就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车水马龙,商旅不绝,好不繁盛。

    正如这时的大宋朝廷,大宋东京汴梁城。

    哪怕北面女真已经崛起,只用两万人就击破辽军七十万,随时能灭掉辽国南侵大宋;哪怕因为赵佶蔡京等人的暴政,大宋各地已是民怨沸腾,盗匪四起。

    但对于汴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仍然没有丝毫的影响。

    依旧是悠哉游哉,诗酒风流,歌舞升平,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好不繁华热闹。

    身处其中之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数以万计的官员、都门禁军将门世家,无不以为这样的日子是理所当然,只会天长地久的持续下去。

    却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北地,无数的女真人正嚎啕大哭,割面起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原本还有些懈怠,耽于享乐的女真勇士又再次被刺激得嗷嗷直叫,发誓一定要踏平南朝的万里河山,将南人故土全部沉沦在无穷无尽的血海之中。

    他们不会知道在原本的历史时空,当胡马南下一路打到汴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