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老家

    第三百九十一章老家 (第2/3页)

唠了——离家又不久,而且几乎每周都会电话联系,所以并不会像早年间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夸张的相拥而泣。

    虽然屋内的温度比外面(零下)要高许多,刚进来的时候还觉得温暖,但是坐久了也会感到几分微寒。在屋里还穿着棉袄的父母看出了我的状态,老两口忙不迭的把装在床底柜里的我的旧冬衣拽出来,递给了我。并用开玩笑的语气嘲笑裹了好几层明显不符合季节的短衣短袖的我“才离开家不到一年,就把老家的冬天是什么样给忘了”。

    “咱家可不行,虽说夏天的时候政府给这一片的旧楼外墙坐了保暖,但冬天还是冷——你摸摸暖气,跟没有一样——人老李(母亲的朋友)家就不这样,冬天屋里热的都穿不了外衣,暖气摸着都烫手!”

    “你能和人家比吗?人家儿子年初从日本回来,在‘欧洲城’给买的新房子,肯定比咱这老破楼强——人家还有地热呢!”

    细问之下,这位老李阿姨家的儿子比我大五岁,当年靠着离异的母亲在市场摆摊供他学习考上了日本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在某跨国大企业上班,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后本想把母亲接过去,最后还是为习惯住在老家亲朋好友附近的母亲买了处新房子。八十多平,花了四十多万(人民币)。没想到月最低工资处于全国最低档位一千二百元的老家,房价居然还是这么高。

    “没事儿子,咱等你转正之后就好了!”——说得好像我马上会中不注水的头等奖大彩票一样……

    父母晚上五点半还要参加健步走活动,急性子的母亲催着和我没话找话的父亲去做饭。我自告奋勇。

    “哎呦,这孩子上班独立了之后是不一样,都能给家里人做饭啦!”

    “别闹好嘛,以前又不是没给你们做过……”

    习惯了母亲稍带揶揄的夸奖,换好了旧棉袄的我系上围裙,来到旁边就是厕所的逼仄厨房,确认起家中食材。习惯了土地利用率极低的小城车站那硕大无朋的空旷后厨,回到老家这块后扩展(违建)出去的一个人转身都费劲的厨房,只得侧身踮脚,小心行事。简单做了两道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炒肉,热几个吃剩的馒头,终于在母亲跳脚之前,开始了这顿晚饭。

    虽然从我之前得到的消息汇总来看,父母对自己参加的这一个健步走志愿者团队颇有微词,比如领队脾气大,团队不和谐等大多数民间团体共存的问题,但是他们仍然愿意严格遵守要求,积极参加活动,除了爱贪小便宜,免费领各种印满标语和广告语的花花绿绿的廉价运动衫,更主要的是为了结交朋友,大家伙一起热热闹闹进行各种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家中独生子女出外打拼,留守家中孤寂无聊的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大爷大妈。所以尽管被比自己年纪还小的领队(他们都叫老师)教育的像小学生一样,还是愿意参与进来。

    担心时间不赶趟的母亲,已经换上了印有交通安全标语的洗褪色了的浅绿色衬衫和个人掏钱买的材质粗糙的配套白色运动外衣,无视父亲的抱怨,急匆匆地扒拉的几口饭菜,一面嘟囔菜做咸了,一面急忙下桌,没等父亲吃完,就先出门,和附近一位同一个队伍的阿姨结伴走了。一套行动下来,行云流水,把第一次见识到的我给看呆了。父亲倒是很平静,嘱咐了母亲几句后,又开始细嚼慢咽了起来。

    “大夫说了,让我注意饮食习惯……”嘴上这么说,估计没等两天就会“原形毕露”,又回到当年着急接车抢吃几口就跑出门去的不良习惯。也幸亏父母参加了这个团队后运动量足够,身体还算健康,不然早年间贫困生活挣扎下留在体内的病根就要发芽了。这也是父母对我这个唯一的孩子的温柔的体现,为了打消我的后顾之忧,坚持锻炼身体。

    “你不跟我妈一起去吗?”我对一口饭咀嚼了十几下还没下咽的父亲询问道。

    “不着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