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孔子出仕四年

    第626章 孔子出仕四年 (第1/3页)

    手机阅读

    季氏家臣阳虎,位高权重后,野心鼓胀,挟持了主子。季桓子逃脱后,联手三桓攻打阳虎,阳虎失败,离开鲁国。

    失败后,鲁国权力重新洗牌。不!是季氏家族内部权力重新洗牌。这个时候,在鲁国大臣的举荐下,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才答应。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出仕为官,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在孔子的大力作用和临场发挥下,齐国终于与鲁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齐鲁结盟。此时!齐、鲁、卫、郑正式同盟。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54岁,为鲁司寇,在鲁国有了一定地权力地位。他觉得施展抱负,推广他的学说思想的机会来了。所以!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鲁国之乱,责在三桓。三桓共同执政,最终让君王变成傀儡。所以!有了一定地权力后,孔子开始走当年鲁昭公的道路,削弱三桓。

    只有削弱三桓的权力,把权力集中到君王的手里,才有利于统一施政,治理国家。政出多家,或者是政出“季家”,不利于统一治理,不利于君王的统一施政,以及君王的权威。

    为了削弱三桓,必须堕三都。

    开始的时候,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

    前车之鉴,阳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家臣的权力太大,就会拥权自立,不听主子的话。

    可是!此一行动却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反对堕三都。

    季氏这边,也一样出现了问题。

    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

    其实!不仅仅孟孙氏家臣公敛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