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兄弟去七忙著作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兄弟去七忙著作 (第1/3页)

    文渊阁这些日子时时有人留守,夜夜灯火通明。每时每刻,都保证至少有两位阁老在文渊阁内处理政务。三班轮换,即是监督,也是需要。

    对于陈洪谧的奏折,虽然一开始震撼的措手不及,毕竟近十年的全国性自然灾害什么的,说出来都危言耸听,何况是有事实依据的推断?

    但等他们一个个理顺了自己的思路,就明白事情还没到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至少,他们每个人自家保证十年不收入,也是饿不死的。有这保底,还怕什么?

    当然,这是最后的最后手段,眼前的一切,还是要尽力往好的方向引导。

    而且,那推断到底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崇祯亲自下了苏州,内阁自然也有他们的手段。

    朝中许多大臣,都是有过地方执政经验的,虽然没有徐光启对于农业那么擅长,但也并非一无所知。

    作为朝廷,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推测,就把国家的命运压在上面。这是荒诞且不负责任的。更何况连那个人的身份是不是真的自己人都还没有确定。

    朝廷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虽然在朝诸公还并不足以凑出一套足够的判断体系,但大明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如此人口基数,各式各样的人才储备自然也少不了。

    从崇祯离开京城那一刻起,大明朝关于农业相关人才的征召便已经开始了。恰逢陆续选官之际,这些人事调动只不过是重新调换了一下中央和地方的位置。虽然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过几个大佬联手推行的调动,底下人只当他们重新交换了利益,谁敢因为吃亏了,就跟整个内阁炸刺?还嫌自己发配的不够远吗?

    在这份调动入京的名单内,掩藏着的几个不起眼,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名字,比如说: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

    这个宋应星是谁,除了江西籍的官员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