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芯片研发的进展

    第63章 芯片研发的进展 (第2/3页)

产品的效率,高的惊人。

    而虞有澄感觉自己主导的精简指令集芯片的研发进度,似乎是整个公司最慢的。

    因为,现在RISC理论刚刚问世,包括RISC理论的提出者,都处于摸索阶段,光是不断的阅读国际上那些新出炉的精简指令集的论文,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新创业电子公司的芯片开发人员的经验不足,还需要虞有澄像带徒弟一般,每天抽出几个小时,给团队的几十人讲课。

    这样一半的时间从来学习和上课,一半的时间用来研发。几乎像是一名教授在带研究生,而不像纯粹的商业项目。

    精简指令集的理论源头,起源于1975年IBM公司设在纽约的研究所,一些科学家开始讨论指令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越来越复杂的指令集存在先天不足,所以,他们开始探讨更精简的指令集,来提高芯片的效率。

    1979年以帕特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也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这一研究.结果表明CISC存在许多缺点。首先.在这种计算机中.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一个典型程序的运算过程所使用的80%指令.只占一个处理器指令系统的20%。

    针对CISC的这些弊病,帕特逊等人提出了精简指令的设想即指令系统应当只包含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按照这个原则发展而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RISC)。简称RISC。后来帕特逊的团队开发了BerkeleyRISC芯片,奠定了其RISC之父的名声。

    在80年代初,真正研发RISC芯片的团队有不少。最有实力的团队,除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SC之父帕特逊的团队之外,还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轩尼诗教授,也在独立进行精简指令集芯片的研发。

    约翰·轩尼诗后来研发的芯片,在商业上更成功,其架构被命名为MIPS架构。它在80年代~90年代,作为高性能芯片,虽然,在PC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但却在服务器市场、索尼的家庭主机、掌机,以及工业市场上,拥有不俗的市场份额。

    一直到后来,ARM芯片问世,MIPS架构的芯片市场才出现了萎缩。而ARM芯片战胜MIPS,并非是因为性能,更多是因为价格更便宜。以及ARM芯片最初就是做移动端市场,更注重于节能省点。后来,手持终端的井喷,成为了ARM称王的主要原因。

    但MIPS也是一款远远比X86更高效的架构,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精简指令集,可能就是MIPS了。

    新创业电子当然不会完全去购买MIPS的授权,如果仅购买专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