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护侨(六)

    第一百三十五章 护侨(六) (第1/3页)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打一巴掌也要给个枣儿。

    虽然在平叛战争进行中,有罪的无辜的回鹘人被杀了至少二三十万,但是战争结束之后,该如何处置剩下来的回鹘人呢?

    大夏王朝还是祭出了他们最利索的三板斧。

    首先,大张旗鼓的表彰了一波忠心耿耿的回鹘人,其中不乏军队中坚定地站在王国一边,为平叛战争立下了功劳的将士们,连古兰丹姆这个小姑娘也因为黄太吉爵爷的推荐,而获得了一枚荣誉勋章,表彰她为王国的贡献。

    并且,他们还获得了一份殊荣,就是被户部改了户籍,成为了一名“归化汉族”,在大夏王国还沿用着三六九等的区分政策,最高一级的是王族——顾名思义就是有夏王和他的亲戚们组成。次一等的是华族,包括了最早西迁来的党项贵族、汉臣家族以及原来西域佛教国家的王族。位于第三等级的是人口众多的普通汉族(包含归化汉族),他们是中小地主、家境殷实的商人、学者和工场的拥有者,是大夏王国最重要的支柱。这一等级的人拥有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特权,第三等级以下的人只有通过军功或者其他门路先取得汉籍之后才能晋升进入上流社会。同样是参军,第三等级以下的人只能以士官的身份获得嘉奖,而永不可能成为军官,更不用提是高级军官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这场叛乱中,军队始终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未能酿成安史之乱一般的祸患的原因。

    第二板斧就是迁徙和分化。对于那些态度晦涩,试图观风的墙头草们,王国朝廷下达了迁徙令,把每个人口过万的部落都拆分成千人左右的小部落,有的发配到哈萨克大草原上去吹白毛风,有的发配到兴都库什山脉的荒漠地带中去吃沙子。

    对于那些顽固分子,除了已经被王国军队在战场上明典正刑了的之外,还有投降了的约两三万壮丁,正好被拉到高原上去修公路、挖铁矿,按照资源部的预算,这些人估计在三到五年内都会被“消耗”掉。至于叛军家属,年老的直接挖个坑埋了,年纪小的可以在国际人口市场上倒卖好几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