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明报》火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明报》火了 (第1/3页)

    一份《明报》售守价一文铜板,刚够成本,即使如此,对于普通百姓,这种能买一斤白米的价格仍旧过于高昂了一些。

    顾宪成曾经建议张佑将《明报》的价格定为五文铜板,他的根据是阅读报纸之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商贾,以及官宦人家,他们都是有生计的,即使卖得贵一些,只要内容丰富,消息灵通,他们也不会在乎。

    他的建议自然是出于好心,希望张佑能够籍此牟利,为了让张佑采纳自己的建议,他甚至举《京报》十文铜板一份的例子,以此说明自己的定价并不离谱。

    可惜他并不明白张佑对《明报》所给予的厚望,他是希望藉词打开民智,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更多人的,所以,顾宪成的建议遭到婉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尽快提升您报的影响力,张佑甚至决定,在明报最初发行的这段时间里,分文不取,免费派送。

    比如登载了辽阳大捷这则消息的那份明报,他就一次通过热气球散发出去近十万份,为此,他需要倒贴起码上百两纹银。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百两纹银或许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对于张佑来说却算不得什么。

    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京城百姓,上至官商富贾,下到贩夫走卒,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就知道了辽阳大捷的消息,同时,也认识到了《明报》。

    于是,等到第二天,雇佣来的上百少年手捧《明报》上街时,不等吆喝,就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黄伯强习惯早起,上街喝了碗豆浆,吃了两根油条,见前边围了一大圈人,好奇心起,凑过去看热闹。

    “这位爷说的不错,明报的东家,正是格物所总管张佑张大人,热气球就是他发明的,此次辽阳大捷,与其说是天兵营立的功劳,里头怕是有多一半儿得分给他。”

    报童十三四岁年纪,赤着脚板,手里捧着一大摞《明报》,正在吐沫星子横飞的替人解释着。

    有人又问:“多少钱一份报纸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