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老者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老者 (第2/3页)



    庞澜又回,“多谢刘公谬赞,学生可不敢与武侯相论,其人若神,顶天立地者,心也,学生后进末学,修学明理,表也。”

    这番话说完,三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

    岳东雷暗自点头,机巧有余,只是不知稳健处若何。

    而老者却大是欢喜,边笑边道:“虽乃笑谈,却深合大道,世人求理,多得其表,不得其心,相美能明此理,已得门径矣。”

    这次,庞澜也不接话了,岳东雷更是闭紧了嘴巴。

    要知道,这位老者在天顺年间,也曾官至吏部尚书,乃荆湖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派,以陆氏心学为主,道家之学为辅,最重心性修养。

    在天顺年间,和朝中理学一派相争,在天顺文禁中,和理学一派两败俱伤,被贬于山东,不久,辞官归于故里,毗邻隆中旧址,修了一座刘园,过起了山林隐士的生活。

    如今老者在两淮文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曾问,先生居隆中诸葛故地,贤乎?

    老者答曰,隆中遗泽,吾只得半分,充其量不过一守墓之人尔,何以称贤?

    于是,隆中守墓人之名,遍传四野,屡有学子前来问道,终年不绝,门生日广之下,在淮右可是将理学门徒压的抬不起头来。

    要说这两派吧,一个穷其理,一个穷其心,都是孔孟之学的分支,说他们有创新吧,却也有限,读一读两家著述就知道,他们只是侧重之处不同罢了,根本逃不脱孔孟之学的框架。。。。。。

    这样的文争,越演越烈,最终当年的摄政王受够了这等文人正统之争带来的麻烦,在金人入寇之际,借战和之论,将两派的核心人物都赶出了朝堂。

    说起来,两派却也都算是主战一派,而他们的自身操守,也让人无话可说,但在国家危难之际,还在相互大扯后腿,你来我往争竞不休,确实与国事疏无益处,遭此厄难,却不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般委屈,实属咎由自取。

    不说旁人如何,反正老者被赶出京师后,不久便归隐田园,显是对朝廷失望至极。

    不过,像他们这样的人物,对自己理念的贯彻十分之彻底而又坚定,就算回到故里,也不会停止做学问。

    这其实也算是后周以及南唐官场上的一个痼疾了。

    退下来的官员,在当地名望越来越高,连地方官吏也要退避三舍,于是乎,地方上屡屡出现大族豪强,他们家有良田千万,却不用缴纳税赋。

    枯坐于野,却宾客盈门,对地方或朝廷政事指手画脚,时间长了,朝堂派别之后,总会站着一个或数个在野的老臣,让朝廷每下一个决定,都要估量再三。

    甚至屡有圣旨去到乡间柴门之内,问计于这些乡间遗老,听上去皆为美谈,实际上,一来一往之间,花费的时日和金钱都无法计数。

    朝廷在束手束脚中,发出的政令往往似是而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