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参劾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参劾 (第3/3页)

 让他尤为厌恶的是,这人每次投机取巧,都弄的好像被bi无奈一般,占足了道理,不管成败,名声权势在这一次次动荡中,更上层楼。

    赏,不知恩厚,罚,不知悔改。

    这样的人,就算保下来又有何用?再说,张培贤的年纪。。。。。。。

    心思电转,皇帝陛下最终叹息了一声,苦笑道:“朕这里是真的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了。。。。。。。”

    说实话,和赵石相处的时候,皇帝陛下一直都挺好说话的,就像现在,虽然没做任何表态,但话里的意味,绝对不会让人有所误会。

    换个旁人,就算说的再对,再好,皇帝陛下也绝对不会以自嘲的方式,来表露姿态,赵石,到底是不同的那一个。

    赵石这里,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身上顿觉一轻。

    至于之后如何,和他gan系就不大了,最多,要被问起一下,关于张培贤继任人选的问题,在这个上面,赵石不打算多说什么。

    而河洛一旦有了人事变动,就可以趁机琢磨一下河中。

    所以,大秦成武七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无论军政,都很纷乱。

    。。。。。。。。。。。。。。。。

    “前些时候,平宁郡王当街纵马伤人,朕罢其王爵,并诏由宗府堪问,肯定有人说朕心狠,爱卿来评评理,朕是否处置的有点过了。”

    吃了几口菜,喝了两杯酒,君臣两人都不再提起河洛之事了。

    这事赵石已经知道,这位平宁郡王自然是宗室子弟无疑,祖父是正德皇帝的兄弟,到了他这一代,终于混成了郡王,再往下传,就是郡公了,到了这儿,也就到头了。

    毕竟,他们身上都流着皇家血脉,虽说隔的越来越远,但皇家就是皇家,只要大秦还在,总不能能削来削去,成了平民百姓。

    当然,谋逆等大罪除外。

    像这位平宁郡王,就属于比较倒霉的一个。

    当即罢了王爵,这还不算完,还要诏由宗府堪问,不定要挨多少板子,最后,不定连郡公都保不住,因为皇帝陛下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严惩。

    这事儿之所以弄的沸沸扬扬,其实不在皇帝陛下这里,而在长安府衙门。

    说起来,当街纵马伤人,不算什么大事,尤其还是位郡王,罪有应得不假,但这次处置的确实太重了些。

    说这位郡王倒霉就倒霉在这里,当场就被长安府衙的衙役撞见了。

    要不怎么说是多事之秋呢,若是往常,长安府的衙役先就得施礼,这边只要认个马匹受惊,不是故意伤人,赔上些银钱,长安府的衙役就得帮着把事端平息下来。

    可惜,长安府的衙役态度到是不错,奈何长安府衙在晋国公府这里栽了个大跟头,名声一直没起来,而周仿到是接任了同门下平章事之职,但新官上任,有着做不完的事情,不太能顾得上长安府这边儿。

    所以,这也给了许多人错觉,以为长安府也就那么回事,还不如以前的长安令尹衙门呢。

    要不怎么说呢,权威这个东西,得失zhijian,有时候就是这么轻而易举。

    于是,这位郡王以及其从人,也就觉着,你长安府衙奈何不得晋国公府,难道就敢向龙子凤孙张牙舞爪?

    所以,这份倨傲就不用说了,不但没提什么赔偿,还反诬对方挡了道途。

    说实话,这样吝啬下作的皇室并不多见,但不说这位郡王如何,只他府上的下人,就是这么跋扈了一次,郡王本人也没做声。

    更巧的是,这次碰上的长安府衙役,都是从雄武军转过来的,常驻京师,见多了大人物,实在也太将一个郡王放在眼里,郡王是怎么来的,大家都清楚,只不过沾了皇家的名头,手里是一点权力也没有。

    好言好语也就罢了,不占理还要摆架子,信口胡言,张狂至此,你当咱们没见过大人物怎的?

    没几句,受伤的百姓没怎的,这两边先就吵起来了。。。。。。。。

    于是乎,事情就闹的大了。未完待续。。〖衍.墨.轩.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