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盛会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盛会 (第2/3页)

下越来越是头疼,但这些名医进京,为展现自己手段,陆续到长安各大医馆坐馆行医,却让长安百姓得了很多实惠。

    名声渐次传开,也顺便让这次杏林之会变得人尽皆知了起来。

    之后杏林会的举行日期一推再推,也为长安百姓多了许多谈资。

    今天这个名医发了脾气,明天那个名医有了相好,后天,又有名医治疗治了什么疑难杂症,等等等等,弄的长安市井之间和过节一样热闹。

    等到晋国公赵石回京,晋国公府和香侯府联名邀请名医赴会,也终于将杏林会的举行日期定在了八月初六。

    这么一来,京师长安之中,又掀**。

    和大考时差不多,百姓们关心的,再也不是哪个名医医术高明,哪个名医脾气不好等等了,他们现在关心的是,谁能最终参加杏林会。

    这个时候的声势,可就不是之前能比得了的了。

    朝廷下了旨意,太医署主办,由晋国公府和香侯府协助,份量上已是截然不同,如此,方显盛会端倪。

    而牛气了几个月,傲慢王侯,粪土金银,在长安大城中意气风发的名医们终于发现,悄然间,他们已经开始有点身不由己了。

    请柬,还是请柬。

    这是杏林会到来之前,最重要的一个词汇,长安上下,无论权贵之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谈论着这个。

    代表着认可的请柬,散发着无比诱人的光芒,却也能刺的你遍体鳞伤。

    名医们成了高考的士子,不同之处只在于。士子们求的是文榜上的一个名字。而他们。在意的只能是一张有着晋国公府和香侯府署名的烫金请柬。

    这代表的是名声,同样也散发着权力的味道。

    因为之后隐隐传闻,朝廷欲厚赐与会名医,说不定,还能于宫中赐宴,此时,与士林华选已经是越来越像了。

    这由不得人不动心,除了那些真的清心寡欲。或以救治天下生民为己任的大医,其余诸人,又怎能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声势一旦起来,身不由己之处,也只有当事之人能够真正体会了。

    利益当前,有些人还在犹犹豫豫,有些人却已经眼睛红了起来,于是,大家终于开始各施手段。

    但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能够影响到晋国公府的人不少。却不是他们能够轻易求上门的,而香侯府这边儿,更别提了,女人心眼小,之前弄的人家焦头烂额,有些人还曾出言不逊,此时主客易位。。。。。。。想在香侯府这里讨情?还是省省吧。。。。。。。。

    不过,到底还算有些效果。

    因为太医署这边儿顶不住了。

    名医之所以是名医,资本必然也不会太少。

    地方上的关系不用想,来回不容易,但京师这么多的权贵,这些日子,不少大夫在京师行医问诊,权贵之家欠下他们人情可不算少。

    再加上,大家谁没几个师兄弟,徒子徒孙更是一大堆。

    找来找去,还能找不到太医署头上?

    于是,在太医署这里讨情的人是越来越多,求的也不是旁的,就是一张杏林会的请柬,其他都成了细枝末节。

    因为谁也不想千里迢迢进京,到最后却灰溜溜回去。

    其实归根结底,是请柬的数量太少。

    进京的各地名医有数十人,加上供奉于长安权贵府中的大夫也有志于此,而请柬定下的数量,只有区区十五之数。

    没人敢说晋国公府和香侯府不厚道,将大家伙招来,却将大多数人排除于杏林盛会之外。

    但这名额多上一些,也许还有些希望。

    所以,太医署这里热闹了起来,也许自太医署成立至今,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也从来没有这么吃香过。

    求情的人多,太医署的人却不过情面,这里毕竟是皇城之下,太医署也不是一个能够傲视王侯,多强势的衙门。

    于是,太医署的人开始奔走于晋国公府和香侯府之间,晋国公府这边儿到是痛快,直接告诉他们,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